学会求异而非求同

  用求助者的思维方式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一定是无效的

“缘木求鱼”求助者在树上钓鱼,让你帮忙,你不能上树帮忙,把树砍掉或者想办法让他下来以便解决问题。

图片来自百度

想一想为什么有时候知道却做不到难在哪里,不在于技术,有问题的人都是强迫性重复,咨询师不能强迫也不能重复,要知道对方的思维方式,以便用和求助者不一样的方法,才能解决求助者的问题。

求助者:我失眠了。

咨询师:你怎么知道是失眠?,失眠是个概念,是医学创造出来的。比如说如果100年前一个产妇想不开想自残,没有人会说她是产后抑郁,她自己也不知道,现在都知道那是产后抑郁症,是文化创造出了产后抑郁症这个概念。当你第1次失眠时,你怎么知道这是失眠?或者问什么是失眠,是晚上睡不着还是早上早醒,先让问题正常化,不要问发生了什么,这样问是认同他失眠。失眠是建构起来的,要把它解构。

学会求异而非求同

一个问题不可能通过引起这个问题的思维模式,本身来解决。

问题的解决得益于新的思维模式。

求助者:我很焦虑

咨询师:焦虑是什么感觉?你怎么知道是焦虑呢?

与求助者求同,就是被求助者催眠。

同意对方的思维方式,容易被对方催眠,要打破对方的思维方式。解决不了问题时要反思,反思是否和对方一致,如一致已被对方催眠。

求助者: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

咨询师先伸出一根手指再伸出一根手指,给求助者看。求助者看了后明白了,再问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咨询师又伸出两个手指,然后再伸出两个手指,求助者看后明白了,说四加四为什么等于八?咨询师已被求助者催眠。

换一种方式

求助者: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

咨询师:一加一一定等于二吗?

求助者:不等于二等于几?

咨询师:只有在数学方面等于二,一群人加一群人,还等于一群人;一个人加一个人等于三个人或者是四个人(一对夫妻和他们所生的孩子。),我们带动求助者,变换思维方式让他不再思考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也就打破了他的强迫。

咨询师必须对求助者所描述的“问题”(常常是些概念)保持高度警惕结构,而非进一步建构求助者的问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