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虚无缥缈的文城,已是小美的心底之痛,文城意味着林祥福和女儿没有尽头的漂泊和找寻。 ”
——余华《文城》
编辑搜图
余华
余华是写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经典作品的先锋作家,时隔八年,其长篇小说力作《文城》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出版,首印几十万本,预售期间便一扫而空。
有人说《文城》是余华重回《活着》写作巅峰的史诗级著作,也有人读完直呼平庸。
销量惊人,口碑不一,《文城》是否值得一读?
一、百转千回——《文城》讲述了一个好故事
1. 好故事
余华的文笔是稳的,语言简洁明快,在字里行间可瞥见熟悉的余华式黑色幽默。
主人公林祥福是一位重情重义的民国乱世乡绅,因追寻一位爱而不得的女子,背井离乡,辗转千里,奔赴一场未知的人生。
那个给他温暖和家的念想、她生下女儿的女人阿美,却也是欺骗和伤害他最深的人。她让他心心念念了一辈子,那一辈子的念想无疾而终。
而自称是来自“文城”的阿美,也未能走出她与林祥福的纠葛,带着憾悔走到生命的尽头。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余华讲述了一个跌宕起伏的、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故事中是对世事无常的叹息,对人间真情的歌咏。
故事分为上下两部分进行讲述,在上半部中埋下很多伏笔,而后以“补”的形式揭秘。
《文城》和《文城补》的衔接,像是两块拼图终于得以严丝合缝地拼接,互为解释,互相成就。读完《文城补》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透亮,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编辑搜图
余华《文城》
2. 美中不足
《文城补》让故事得以圆满,解释了许多逻辑漏洞。美中不足的是部浓墨重彩地描摹小美的个人经历,上部又用了太多笔墨描摹土匪恶行,使得两头都稍显赘余,让人抓不住故事的主线。
过多的铺垫,痕迹明显的制造巧合,可以说余华确实编排了一个好故事。只是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跳出故事整体的大框架,人物动机反而不够鲜明,书中主要的人物形象也不够饱满。
他还是讲了一个好故事的余华。只论故事本身,跌宕起伏,让人沉迷,就像老一辈人一样踏踏实实地在讲故事。只是,作为严谨的文学作品,《文城》显得粗糙和急于求成。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二、欲说还休——《文城》是余华更温情的苦难,更复杂的悲悯
比起让人窒息的《活着》和让人无奈的《许三观卖血记》,《文城》的苦难不是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绝望地挣扎,而是个人在世事的变故中飘摇浮沉,拽紧最后的信念。
林祥福、小美、顾益民、陈永良……每一个人都做了自己当时会做的最好的选择,命运却走向一个个不可挽回的悲剧。那是一种不可把控的悲哀,是拼尽全力的于事无补。
《文城》的苦难,不是人生里接二连三发生的悲痛,不是刀刀剥皮剜心的痛楚,而是岁月冲刷之后,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无力感。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余华书写了一个个好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蒙上了不幸的阴影,就算尽了人事,也算不尽天意,而支撑他们一生的最大的信念则是“情、义”二字。林祥福一代人里,是各人有各人的无奈,以苦难和悲情为一生划上了句号。
那不是一个理想的时代,但那个时代不乏理想主义的人。
《文城》所写的苦难是后知后觉才能读到的悲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精心编织了小人物的世界在命运面前的天崩地裂,而人又是如何一次次豁出去、迎难而上。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没有直击心灵的震撼,却让人不得不扼腕叹息。
时隔八年,余华似乎变得更加温情,也对“人”本身有了更深刻的悲悯。
三、《文城》里的时代剪影
1.传统的孝道
林祥福以母亲的意志、审美选择伴侣,从小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几乎包办了他的生活,是他人生的唯一导师,也形成了他的意志。
“每一次看见女方时他就会想,不知道母亲会不会喜欢这个女子?”而他心目中的完美的女人也必然和母亲有着太多共同之处,“小美和你一样会织布,她织出来的布和你织出来的一样结实……”“人死时,儿孙应该守候在旁,缺一人,就是月亮缺一角,死者就不会闭上眼睛。”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2.浪漫主义的爱情
自由意志的选择败于传统审视,相亲时因对方不苟言笑而放弃,太多顾虑反而得不偿失。之后不管不顾与不知根底的小美成亲,却一而再地痛失所爱。
向往爱情,渴望家庭的温馨却未能得偿所愿。情场失意,为了心中的爱倾尽毕生。他敢爱,不敢恨,林祥福太软弱,太善良,太深情。
3.重血脉,也重男轻女
“你骗了我,拐走了我家的金条,我本不该接纳你,想到你已经有了我的骨肉,林家有了传人,也就……”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小美不辞而别,拿走了林祥福家七根大金条和一根小金条,再回去时金条没了,可是她有了林祥福的骨肉,对一个欺骗他感情和钱财的女人,林祥福选择了原谅,既有对小美的爱,更多的是对自己骨肉的不忍。
而出走的小美本可以一去不回,也只是因为有了林祥福的孩子,才硬着头皮回去,“这是林家的后嗣,我不能不把他送回来。”明明是她肚里的孩子,却只被冠以林家的后嗣。“可惜我不能为你生个儿子,不能为林家续上香火。”小美很善良,也很悲哀,她忘了她是孩子的母亲,孩子也是她的骨肉。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而林祥福也同样是时代背景下的大男人,把家族的血脉传承看成最重要的事情,骨子里又何尝不是重男轻女,“其实女儿也好,女儿也是我林家之后,再说你以后还能生儿子,以后再生儿子你也不晚。”
而他为女儿林百家安排婚事,只看门当户对,并不顾及对方的人品和女儿的意愿。林祥福爱女儿,可是他的爱大不过传统的父权。儿女的婚事终归只是父辈的交易和人情。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4.社会的“男女有别”
“你是男的,被他们‘摇电话’就是疼一点;林百家被他们‘拉风箱’了,以后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李美莲宁愿用自己的儿子去替被土匪绑票的林百家,这种宁愿牺牲自己儿子的付出看似是对女孩的照顾,实则是痛斥当时社会对女性的禁锢。
女人但凡名声有了损失,就生不如死。道德的桎梏,对女性的威胁远比被土匪绑票更加严重。
小美身为女儿身,被父母视为外人,在家庭困难的时期作为童养媳转给他人。而作为童养媳的小美只是因为喜欢花衣裳,就被婆婆以“淫”为罪,立下一纸休书。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婆婆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塑造小美,教小美识字念书,教小美织补手艺,教小美管理账目。小美长到十六岁的时候,婆婆隐约看见了过去尚在闺中的自己。”婚后起早贪黑,却因接济娘家小弟一串铜钱,被婆婆以盗窃之名赶回娘家。被休之后,娘家人面上无光,一家人抬不起头来。
“花衣裳”是小美对外面的世界、大人的世界、自由的世界的向往,可是在日复一日的童养媳生活中也被磨灭了。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5. 人性的灰暗面
乱世下人性的丧失,残兵与土匪都是烧杀抢掠,平民百姓接连遭受非人的迫害。无人来救,无处可逃,战乱下的百姓比草芥更加不堪。
为了让良家妇女不受侵犯,包下妓院供残兵消遣,妓女岂止被物化,根本就是被当作泄欲工具使用;被土匪绑票的人,逃出去或者被赎回去之后,讲述了土匪惨绝人寰的恶行,还举办了令人咋舌的土匪刑法项目比赛,在恶行中死里逃生,之后却用恶行重演的方式消除恐惧。
在恶的迫害下,人性甚至变得失常。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余华以局外人的目光,冷冷地注视一切,以诙谐的冷幽默描绘滑稽可笑的比赛,文字的背后是无尽的悲凉。
6. 战乱的悲惨
“这里曾经是万亩荡最为富庶的村庄,曾经是万亩荡棉布、牲畜、蚕丝和谷物的交易之所,曾经房屋连片,还有戏台和凉亭,如今尸横遍野,满目断墙残垣,处处灰烬废墟。”
“曾经富裕的村庄如今萧条凋敝,田地里没有劳作的人,远远看见的是一些老弱的身影;曾经是稻谷、棉花、油菜花茂盛生长的田地,如今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曾经是清澈见底的河水,如今混沌之后散出阵阵腥臭。”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7. 人性的温暖
林祥福与陈永良、顾益民两家人的交情,虽是萍水相逢,却情同手足;管家田大兄弟们对林家的忠心,是历经两代人、世事变迁也不会改变的情谊;
林祥福对小美的牵挂,对林百家的呵护,与翠萍之间的心灵陪伴,温暖了他不幸和单薄的一生;
陈耀武与林百家之间的单纯爱恋,副官对林百家一见钟情和浪漫誓言,都为那个时代留下一抹亮丽的色彩。
故事的背景是灰色的,但余华不留余力地凸显人性之温暖明亮,在无望中渗透出强大的希望。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四、何为“文城”?何处是“文城”?
“文城”是林祥福对爱情、家庭的执念
“如果你再次不辞而别,我一定会去找你,我会抱着孩子去找你,就是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你。”
林祥福去找文城,是去找小美,找到了小美,她的老婆就回去了,孩子就有了妈妈,他的家庭和人生也就圆满了,也算给了孩子和自己的父母一个交代。
作品中的溪镇就是“文城”,他已经找到了小美的故乡溪镇,也就是小美谎称为“文城”的地方,后来的林祥福在那里安家立业。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但是他没有找到小美,所以溪镇并不是林祥福真正的文城!他的文城并不只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人名,那个人就是小美。只要他一天没能和小美重聚,他就一天没找到文城。
溪镇长存,而他的文城从小美离去的那天起,就已经不复存在,他与女儿的追寻是无望的。
而关于文城的念想,是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他日复一日在溪镇等待着小美的归来。
“文城”是小美虚构的乌托邦
而对小美而言,“文城”只是个幌子,是她编造的一个世外桃源。开始,她虚构“文城”的地名,是为了隐藏自己和阿强的真实身份,让林祥福对她放下戒心。后来,经历分分合合,她知道“文城”成了林祥福的执念。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原以为只要有那样一个地名,林祥福就有个念想。“总有一个地方叫文城”,在一而再的觅而不得之后,不过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话罢了。
“这个虚无缥缈的文城,已是小美的心底之痛,文城意味着林祥福和女儿没有尽头的漂泊和找寻。”
3. “文城”是余华的理想主义
有人说作品是《文城》,余华却半路离题。其实余华所写的开始对“文城”的追寻,中间在溪镇的迷茫与战乱,最后写“文城”进行回归,恰恰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意味。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有一种追寻恰如“文城”,或许会历经千山万水,或许会半路迷茫失措,或许会无疾而终,而有那样一个念想存在,就足以丰富人的一生。
余华写了一群理想主义的人,用夸张手法描摹了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以最大的力度去凸显人的力量,在“文城”里,恶被痛斥,善被放大。
可以说,“文城”是余华的理想主义,是对无论对怎样的世界,都抱有善的期待的英雄主义。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文城》虽然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它算不上是余华最好的作品之一,但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学作品里有重量的一部。《文城》不够精致,但足够真诚;不够饱满,但足够丰富;不够简练,但足够意味深长。
无论是时代还是个人,都需要一个“文城”般的念想,需要像余华一样以作品去描摹时代印记的作家。
*作者简介:空中行云,一个集爱与孤独于一身的女子,在梦与现实之间自说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