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看完已经一周,不及时记录真的很容易遗忘,我快想不起自己从中学到什么。写这篇读后记,一是为了将自己从“沉溺”往事状态拽出;二是要将喜欢的事情进行下去。如果仅仅为了“看”书而看书,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虚掷光阴罢了,我不愿骗自己。
“行动派”创始人琦琦在《洋葱阅读法》这本书的序言里说:“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会阅读的人才会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以及应变能力。”
其实不仅局限于阅读,“会学习”的人,无论是看一篇文,读一本书,还是涉足一座城,看一场电影……都能有新的发现与收获。主动去探索,刻意练习并全身心投入“此时此刻”,这使得“会学习”者与仅仅停留于喜欢某件事情表面的人,逐渐拉开差距。
本书的作者彭小六就是一个典型,他在两年时间凭借自己对阅读的热爱,实现从程序员到青年畅销书作家的转变,并且形成自己的一套阅读体系与方法,创办“梦想早读会”,把知识和方法传递给更多人。
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潜力,有待开发。不要轻易否定自己。避免懒惰,很多事情就不那么难了。
这本书通过设置游戏化场景,结合思维导图,从训练大脑、碎片阅读到快速阅读、做读书笔记,最后深入主题阅读、深度阅读,实现阅读变现七个模块,逐层递进,浅显易懂,非常适合最初培养阅读习惯的人(比如我自己)来学习。
阅读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普适性”,前提是要有拿起书、翻开书的主观意愿,如果本能地排斥、抗拒,就是“无效阅读”,大可不必透支时间和生命。
以前我总以兴趣为导向去看书,仅仅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走马观花式的,云淡风轻的,翻开,便觉时光静好,好像阅读纯粹是种“消遣”,为“取悦”自己而存在。并不仅仅这样。如果自我限制了“眼界”,就不容易走出更大格局。
这本书提倡我们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去选择阅读书目,并带着目的去看书、及时归纳与总结。以结果为导向,促成有效“输入”,及时“复盘”,避免遗忘,形成良性“输出”。
这本书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同类参考书籍推荐。作者在每一章节阐述观点与方法的同时,也推出同类知识所关联的书籍,有助于我们横向拓展知识面,去参考不同作者差异化思维与表达技巧,也学习“串联”他们之间的共通性;针对某一特定知识点,再纵向深挖,既巩固了所学,也“酝酿”一下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次,是专注力的培养。一是借助工具,这一点适用于极度不自律又迫切寻求改变者。本书作者建议,当我们有某件事情非做不可又无心专注时,可以尝试借助工具,如“潮汐”软件,类似于一个“番茄钟”,它会在规定时间内不允许你做其他事情,强制性推动去完成手头重要事件(延伸阅读《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精要主义》)。听起来有些被动和无奈,但工具就是这样,适合就好,实用就行。毕竟,做事的人,就是认真做事,没有别的。
另外,冥想与跑步,也有助于培养专注力,贵在坚持(这一点,大多数人往往在中途败下阵来,不是败给时间,是败给“懒惰”)。我们常把一句“时间会证明一切”挂在嘴边,一旦行动落伍,就借口“时机未到”,这锅,时间不背,没有量的积累,时间再久,也证明不了一切,只能证明,我们一次次输给自己。
最后一点,是关于知识体系构建。就我个人而言,我平时比较喜欢收藏一些好文好句、学习方法、技巧等,但大多“石沉大海”,仅仅搁置在收藏夹,或者笔记本,久而久之,也忘了有收藏这回事,对于建立知识体系毫无意义。
这里,作者提出很关键的一个方法,就是碎片知识的转移,零散的东西,不收集整理,永远不成章法。“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也不是胡乱拼凑,先知道怎么盖房子,才知道砖土怎样垒是稳固的。最好可以定期做笔记归纳整理,必要时借助“思维导图”,视觉化“输出”,加深记忆,在总结的同时,引导自己思考,一些体系就不知不觉积累起来,短期内不易发觉,坚持一段时间,效果会很明显,时间花在哪里,都有答案。
以上是我个人读完这本书一些简单的分享,希望对即将阅读这本书,或有意培养阅读习惯的伙伴有所帮助。我也刚起步,我们一起成长。:)
最后,附张今冬的雪景图~戴帽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