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和无私在字面上是一对反义词,在结果层面上也是相反的,但在最初的意图和表现上,并非完全对立。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非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自私大多与利益相关,而无私多表现在情感层面。每个人对于自私和付出拥有一个特有的天平,而这个阈值的高低个体差异明显,且多受到从小家庭、经济基础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大多情况下,在自己的私欲被满足的情况下,方能将多余的能量转化为无私。而无私的程度,确实存在一些差异,研究这个,就反复在研究马斯洛金字塔一样,涉及到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问题。也有一种理解是说,自私是在乎眼前既得利益,无私则更有大局观,注重长期利益。
“凡是守财奴都只知道眼前,不相信来世”——法国批判主义作家巴尔扎克说。如何更的程度的将自私转化为无私,更多还在于发展。没有经济基础空谈上层建筑的转变是无法达成的。社会经济发展成阶梯式,那人格的打造也具备同样的特点,站得高,方能看得远。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了,才能丰富人的思想建设。大方向是如此,人自身的素质提高也是非常必要的。纵观社会现状,许多读书读得多的人,却将自己的智慧用在了自私自利上,这就是价值观本身的问题,需要尽量避免。又因为人的思想境界许多时候来源于家庭,因此,如何给我们的下一代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任重而道远。
亚当斯密说,人天生并将永远是自私的生物
有一篇文章,《中国式父母,看似最无私,其实最自私》:中国的父母爱孩子容易“用力过猛”,认为只要自己倾其所有给儿女最好的,就是在爱孩子,然后把亲子关系凌驾于所有关系之上。像是一种投资,我毫无原则的满足你的要求,你将来也需要这样回报我。一则新闻,这则新闻标题是“卖房送女留学却嫁老外 父母崩溃大哭 女儿就这样抛弃了我们俩老”:工人张勇今年61岁,妻子朱静今年60岁。夫妇为了满足女儿心愿送她出国留学,卖掉了家里的大房子换成一套小房子,为女儿凑学费送她出了国。结果几年书读下来,女儿留在了美国工作,还在没有与父母商议的情况下,直接打算嫁给外国男友,定居国外。
老两口得知消息后,一时难以接受,后来苦劝无果,父亲与女儿关系变得很僵,最后甚至到了“断绝父女关系”的地步。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Lawrence Kohlberg提出了道德发展的阶段论。他用包含两难情境的故事去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他发现儿童道德他律和道德自律的发展是阶段性且定向的。也就是说,儿童早期的道德是受到外界或他人约束的,只有经过了道德他律,才会向自律发展。这中阶段性和定向性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人的其它心理功能发展,比如共情。最新的脑神经研究已经为共情提供了生物学支撑。研究中提到,只有在我们自己有过同样的经历和感受之后,我们才能对于别人感同身受。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先处理自己的感受,才能处理别人的感受。只有当一个人有能力去理解自己的需要,深切体会到需要背后的渴望,他才能感觉到别人的需要和背后隐藏的感受和情绪。而这样的能力是需要时间,并且遵循年龄发展阶段次序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先学会满足自己,才有可能理解别人,从而完成真正的道德自律,发展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费孝通先生在谈论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时说到这样十六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思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首先要能够珍视自己拥有的价值观和文化财富。因为在完善了自己的文化独特性和存在合理性之后,才有可能了解其过程的艰辛和独特,从而才有能力推己及人,理解别的民族和国家文化价值的宝贵汲取知识能使人心胸开阔,心智更为成熟
自私大多存在目光短期,只注重一己私欲的问题,看不到他人的想法和利益,于是也不存在“共情”,不懂得换位思考。只有眼界提高,从“知书”到“达礼”,心境上达到一种觉得外界友好,可以适当融入,可以将小我化成大我的境界。人非圣贤,不可能摈弃自私,品德再高尚的人,也有自己内心的七情六欲。要放下自私的本性,不要执念于如何变善良,而应当学会如何变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