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简书上参加了读书写书评活动《盛世前夜后武则天时代的政治缠斗》,这本书是今年刚出版的,作者是吴鹏,他是史学博士,专门从事研究隋唐历史。
这本书向我们描述了大唐开元盛世前期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从武则天退位归西到唐玄宗稳定政权,这八年大唐发生的一系列政变。
看大唐历史,我一直有几个疑问:武则天是怎么退位的?中宗是病死的还是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杀?太平公主究竟是怎么死的?吴鹏博士为我们解开了一个个谜团。
神龙政变,则天皇帝黯然离世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千古未有之奇迹,但也带来千古无解之难题,这就是接班人问题。在武则天之前,中国历史上都是男性皇帝,皇位自然传给亲生儿子。武则天不是女权主义者,她内心认同男子才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但在立儿子还是立侄子这个问题上,成为最大的政治纠结。武则天要确保武周江山万万年,只有把天下传给娘家侄子。但这遭到了李唐旧臣的极力反对,宰相狄仁杰对武后说:“姑侄之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陛下立儿子,那么千秋万岁后,会在太庙中作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么从未听说侄子当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庙。”又劝武则天召还李显。自此后,武则天打消了立侄子为接班人的念头,并将李显秘密接回洛阳 。控鹤监内供奉吉顼、张易之、张昌宗都曾请求武则天立李显为储君 ,皇嗣李旦亦请求逊位于李显。在来自各方面拥护李唐的压力下,武则天认识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如果再一意孤行,就会有丧失人心的危险。
武则天自当上女皇后,她的工作重心在维持武周皇权的稳定上,而忽略了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使得少数民族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他们看到李唐因为内斗争个你死我活,于是就打算对武则天出兵,他们打出的旗号是让武则天还政于李唐。武则天为了打赢这场仗,就立李显为太子,并且任命他为河北道行军元帅。百姓知道李家太子出任元帅,立刻踊跃参军,没几天就招到了五万人,跟之前武则天“初募兵,无有应者,闻太子(李显)行,北郊山头皆兵满,无容人处。” 形成鲜明对比,这说明百姓的心是向着李唐的。当突厥知道李显复储,自知已经失去了出兵的最大政治口实,只好退兵了。
不过武则天还没当够皇上呢,她一边还政于李显,一边又打压他,怕他羽翼丰满失去控制,对自己不利。当突厥退兵后武则天就过河拆桥,封李旦为相王,让李显和李旦互相猜忌,互相制约,避免两个儿子合伙对付她。还让武氏子弟掌握洛阳地区部分兵权,以此来打压李显和李派大臣。
武则天后期对张昌宗张易之的宠幸日盛,身为武则天的孙子李重润和孙女也在背后议论其行为,这遭到了二张的打击报复,女皇武则天很生气,她让李显处置自己的儿子女儿,李显为了保全自己,遂将李重润和永泰郡主处死。
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的人生之路也走向了尽头。因为牵涉到皇亲国戚,这让当时的李武两家人极为愤怒,他们决定处死二张。不过最终发起政变的是张柬之、桓彦范等五人,他们撇开武氏族人抢先发动政变,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在政变发生后及时参与进来,他们斩杀二张,逼迫武则天退位,因为发生在武则天神龙年间也称神龙政变。自此武周政权再一次回归到李唐政权。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在上阳宫驾崩,终年82岁,留下遗诏,取消帝号,使用“则天大圣皇后”称号,归葬高宗乾陵,又做回了李家媳妇。
景龙政变与中宗之死
中宗颠沛流离半生,四十多岁终于当上了皇帝,但是他面临的问题更多,首先因为神龙政变不是中宗主导的,张柬之等人立下头功,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深度参与,他们的政治势力都有很大的发展,中宗面临势单力孤、皇权旁落的局面。
中宗即位后并没有掌握皇位赋予他的皇权。在外朝,中宗面临张柬之等相权的压力,如芒在背。在皇族内部,中宗面临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势力崛起形成挑战。
李显首要任务是培养自己的班底,他将东宫旧部推上相位,是为了从张柬之等人手中拿回自己的皇权,要向相王、太平公主展现皇帝的用人权。因此,中宗拜他们为相后,就在事实上牵制住了张柬之等人,打破了后者独霸相权的局面。而魏元忠等东宫旧部不堪大任的政治现实,也让中宗觉得有必要继续寻求支持力量,遂把目光投向发妻韦皇后。
韦皇后是中宗最信得过的人,两人在房州一起生活了十几年,长期艰难的羁押生活,让他们成为彼此的依赖,中宗对韦后很是信任,他效仿高宗,让韦后与他一同上朝处理国家大事,而韦后的野心越来越大。
李显在立谁为太子时也大费周章,因为他和韦后的孩子李重润已死,他的太子人选只能在李重俊和李重茂中间选择了。
李重俊依附于武三思父子,最后在武三思的帮助下,成为太子,但他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韦后、安乐公主和武三思处处打压他,贬损他,安乐公主竟然向李显提出立自己为皇太女,这下子惹恼了李重俊,他联合李多佐等禁卫军准备诛杀武三思和韦后安乐公主。
可惜李重俊年轻没有经验,他只是想杀掉韦后等人,却没有考虑他们背后的人是中宗,李重俊带领着禁军起兵造反,他先斩杀了武三思父子,再杀进皇宫,看见中宗和韦后安乐公主在一起时,不知所措,失去了先机,最后兵败被杀。
中宗李显于景龙四年六月初二在神龙殿驾崩,资治通鉴上记载,中宗是被韦后和安乐公主下毒害死的,但吴鹏认为这个说法不成立,从韦后和安乐公主在中宗驾崩后手忙脚乱的样子看出,中宗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暴毙的。
唐隆政变——李隆基得利
中宗死后,韦后扶持傀儡皇帝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韦皇后变成了韦太后。韦太后为了巩固韦氏政权,将京城南北衙禁卫军的指挥权全部交给韦氏家族成员。在韦太后的示意下,以宰相宗楚客为首的大臣公开建议为韦太后登基称帝,韦后也早有登基之意,但在朝堂之上,还有两个人令韦后不安,他们就是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于是,韦后打算秘密除掉他们。
就在韦密和宗楚客密谋诛杀李旦和太平公主的时候,有一位叫崔日用的大臣,时任兵部侍郎,和宗楚客平日交好,他听闻宗楚客要谋杀李旦和太平公主,担心会连累自己,因此暗地里派一位叫普润的僧人秘密告知相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让李隆基先下手为强。
公元710年7月21日,李隆基在禁军将领刘幽求等人的拥护下来到玄武门,待到二更时,李隆基一声令下,禁军出动,将韦睿、韦播等韦氏集团骨干秘密逮捕并杀死,悄悄控制羽林卫。而后,分头行动,攻入皇宫。斩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
三天后,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逼迫下,李重茂退位,李旦登上皇位。这是唐睿宗李旦第二次登基,李隆基被立为太子。此次政变彻底瓦解了韦后集团,唐朝宗室重新夺取皇位,史称“唐隆政变”。
不过李唐王朝还没有稳定下来,因为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是为自己登上帝位,而不是皇太子。此时太平公主还活跃在大唐的政治舞台上,且有废掉李隆基太子之位的想法,李隆基为了自己掌握大唐的至高权力,与睿宗李旦和太平公主展开了权力较量。
两年后李唐王朝又迎来一次政变即先天政变,这次政变以太平公主被杀,睿宗李旦被迫退位告终,李隆基闪亮登场,他就是唐玄宗。
唐玄宗对武周政治遗存进行了彻底的清算,自此唐朝彻底摆脱李武两家共掌皇权的不正常政治生态后,成功进入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传统政治运行逻辑,为后面的开元盛世拉开了帷幕。
总结
唐朝从武则天后期到唐玄宗开元盛世,一共经历了四次政变,但是这些政变的发生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这也是唐朝可圈可点的地方。
唐朝之所以经历四次政变,说明政治冲突严重,矛盾根深蒂固,因为这个时期是多元化的最高权力格局,李武两家还有韦后等人都有权力,他们几方都想成为大唐实际掌权人,所以这也注定他们几方会进行残酷的斗争,最后权力归向一人才能稳定局面。所以吴鹏说只有最高权力实现一元化,社会才能稳定,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带来稳定的政治环境。
吴鹏博士还指出,在最高权力一元化的同时,次级权力、中级权力、基层权力需要分散,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充分实现权力制衡,才能方便最高权力有效掌控全局,正确开展决策。最高权力的一元化与次级权力、中级权力、基层权力的多元化互为依托,以多元化保证一元化的正确,以一元化保证多元化的均衡,社会才能走向长治久安,不过这只是理想状态。权力的一元化是稳态,多元化是人性。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看似每个朝代都在避免前朝的事情再次上演,但却无法避免本朝的问题,所以才有了后来一次次的朝代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