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享单车在中国已是一片“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关于其因何而失败,大部分观点都是,资本贪婪,国民素质低云云。然而,这些观点不该是一门商业失败的根本原因。资本从来都是逐利的,骑自行车的国民并非另外的国民。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到底问题在哪里,可能才是需要关心的。
以下是我作为一个极端硬核的共享单车使用者(托公司和地铁站1公里以上距离的福,几乎每天使用,最多的时候下了5、6个相关APP)的一点个人看法。
1,共享单车?披着共享外壳的租赁生意
要厘清共享单车为何失败,一定要重新明确一个事实:共享单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原始的共享经济应该是个人可以把自己的东西租赁给别人获得收益。
从这个角度说,滴滴的顺风车和Airbnb(爱彼迎)才是真正共享经济。一旦滴滴完全没有了顺风车,也就和共享经济没有关系。而是变成了一个连接平台——连接全国的专业交通工具与驾驶者给用户的平台,类似于阿里巴巴或淘宝。
那么中国的共享单车,摩拜、ofo又是什么呢?他们的本质是租赁经济,这是理解其商业模式成败的基本前提。其拥有的所有自行车,都是自己的资产。反过来,顺风车的汽车与司机不是滴滴或UBER的资产,把客厅租给沙发客,这个客厅也不是爱彼迎的资产。
2,流量代价是“重资产”
当共享单车在中国扩张时,摩拜和ofo为了获取流量,制造了几百万量的自行车,还配合以庞大的运营人员。
由于现状是大部分情况下(以工作日为主),骑共享单车是功能性的,用户只在乎是否有车可以骑,而不会讲究品牌比较或者忠诚度。所以,自行车的数量和流量直接挂钩——谁的自行车铺的多谁的流量(DAU)就高。
不幸,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成长模式,往往以流量为唯一标准。这个时候摩拜与ofo看上去就十分美好。只要铺起来,流量就上来了。获客成本十分直观啊。
然而,这带来了一个代价——摩拜ofo们拥有庞大的“资产”,这就是上千万量自行车。甚至可以说是“重资产”。这是他们与其他互联网企业最大的不同。
3,流量如何变成反噬的“毒液”
对于一般的互联网公司来说,运营一个互联网产品,一个游戏,一款APP,乃至一个公众号。默认都是要租房有房租成本外,最主要的成本是人力。而摩拜与ofo恰恰在于,他们还有庞大的“重资产”——千百万量自行车。
以浅显的商业常识出发,当企业处于良好状况下,重资产(如机器、厂房等)是有高价值的,如果处于不好的状况下,资产越重,维持经营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大。所以当大家都不赚钱的时候,轻资产的企业,日子就会比重资产的企业好过,典型如同样面对经济困境,以重工业为主的东北和以轻工业为主的广东江浙的区别。
“自行车每天都在磨损、变坏等”。假如“一次一元”是覆盖不了这个运营成本,那么这笔庞大的租赁生意就会变得有点可怕了。事实就是,“一次一元”显然覆盖不了。
而真正的共享经济是不害怕这点——沙发被睡旧了不是爱彼迎来换,汽车损耗了也不是滴滴来更换。
当个体自行车创造的价值,远远抵消不了他造成的损失,这就是为什么到了,后期,空有庞大流量,资本却不再进入了。谁的自行车越多,谁亏损的就越厉害。
这点很像最近超级热门的电影《毒液》,“毒液”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如同人人都想要的流量,但人不对,就会反噬母体。
4,重资产带来止损难
更糟糕的是,因为重资产的缘故,这些损失是无法快速切割的。
企业效益不好,就会裁员。员工对企业的价值是可以计算的,效益好人多一点,效益不好人少一点。这些都是一般常识。
但自行车这样的资产不行,自行车每天在街上跑,就会折损,存储、维修、运营这些车辆,都需要成本。发展到最坏的情况就是,“我不要了还不行吗?”——所谓把牛奶倒河里。这就是我们看到有大量的坏车(ofo居多,因为其流量最高)堆积在街头。ofo宁可不要这些车也不维修,因为修好这些车的损失可能比扔了更大。
甚至我很怀疑共享单车企业不敢把车都扔(割)了来止损,毕竟如果不断造成巨大的垃圾,政府可能也要开罚单。
由于共享单车本质是租赁生意,当大量资产磨损后不堪使用开始让成本剧增后,这些资产换来的流量就成为一头巨兽,开始不断吞噬公司的现金。我猜这就是为什么摩拜和ofo烧钱可以烧的这么夸张,动辄10亿美金级的消耗量实在惊人。
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是不挣钱的,据说滴滴就亏的很厉害,但这些企业似乎还不错,很大原因就是他们没有重资产,主要成本就是人力,人力的切割和控制在中国,相对是比较方便的。而且很多企业即使不挣钱,也可以通过运营来控制成本,不至于太快把钱烧光,这也是摩拜和ofo做不到的。
据说(强调一下,是据说),腾讯当年切割掉电商业务,原因之一就是对商品放在仓库里也是要产生成本这点预估不足,这是腾讯这样企业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不做了(这段是我从媒体处听说来的,在强调一下)。
5,出路可能是精细化运营
最后,有没有可能让共享单车或租赁单车变成一门好生意呢?或许唯一的做法应该是在每个城市开展非常精细化的运营,核算出能够维持每辆单车正常的成本,然后以这个作为基础来进行收费。
但这样的结果就是,扩张的会很慢,围绕某一个地理区域的自行车租赁,都必须像经营一家咖啡店一家餐厅那样来经营。这种故事是很难打动投资者的。
很不幸,本来实质就是租赁生意的共享单车,介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流量这一标准,在疯狂扩张后,资产全部变负,所以迅速的崩了。
作为一个硬核用户,我并不希望共享单车彻底消失。而似乎我能够看到,现在有些企业已经开始从流量回归到强调精细化运营了(包括被收购以后的摩拜)。
也许这是一个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