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茶缘
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祁门县实验学校红茶社团第一天开课的日子,你们开心吗?虽然我们大家都是祁门人,但是我想大家对祁门红茶却未必知之甚多,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祁门红茶的历史,初探祁门红茶的奥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理学家曾经在地球上画出过一条虚拟线,它的名字叫“北纬30度”。在这样一片自西向东先后贯穿19个国家的地带里,既有众多的人类文明活动留下的印迹,又有许多美丽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有着诸多怪异现象以及谜一样的传说,为它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不过,最令我们祁门人感到自豪的是,这儿孕育出了一个神奇的物种――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处处散发着茶的芳香。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茶叶的文字记载。宋代时,茶已是“开门七件事”中的一部分,紧密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王安石有云:“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祁门之所以与茶结缘,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古以来,祁门县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包括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这里山围水绕、晨雾弥漫,十分利于茶叶的生长。
祁门之所以与茶结缘,还因为这里与众不同的气候条件。祁门县地处皖南多雨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通常是“春季冷暖变化大,光照不足阴雨多;夏季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有洪灾;秋季偶有夹秋旱,白天温高早晚凉;冬季寒冷湿度小,多晴少雨易冬干。”正是这种春夏多雨、秋冬多晴的气候环境,不仅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也为“祁门香”品质的形成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祁门之所以与茶结缘,更因为这里有不计其数的懂茶人。祁门何时采茶种茶,现己无史可考,不过,我们依旧可以从一些其他文献和诗词作品,窥探到一些究竟。最早记录奇门有茶的,当属唐代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一书曾部分提及祁门所在的歙州为古代八大产茶区之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也记载了祁门产茶的历史。唐成通三年,司马途《祁门县新修阊江溪记》载: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祁之茗,色黄而香。不过,真正将祁门红茶推向顶峰的还是胡元龙。红茶技艺虽早有,但在清朝光绪之前,祁门只产绿茶安茶。在此茶路闭塞积滞之际,十八岁的胡元龙毅然弃职还乡,修筑焙桂山房,垦山种茶,后筹建日顺茶厂,创办儒信园茶行,用自产茶叶专心研制色香味形俱佳的上等红茶,为祁门茶叶后来惊艳世界、享誉全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无论岁月如何更迭,不管时光怎样变迁,祁门,这座偏安一隅的江南小城,与茶的缘分还会不断延续,无法隔绝。如今,这段历史发展的脉络与前进的轨迹,已经随着祁门县平里镇“梅南小城”的打造,历口、箬坑等乡镇茶庄的建造,以及诗词戏曲等元素的融入,俨然形成了独具特色与个性品味的“祁红文化”。
同学们,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一边吟诵华美的红茶赋,一边欣赏曼妙的采茶舞,真正去感受“祁红文化”的魅力,去传承“祁红文化”的精髓。
祁门红茶赋
华夏乃佳茗之国也。荈类六大,璀璨万千。延绵百代,遍布瀛寰。唯红茶其瑰奇,存神州其徽显。而祁门之茶,品高质秀,誉满赤县,屹临嘉木,权可称冠。
渉江淮之浩壤,临皖南之霞区。峰峦幽邃,黄山崔嵬以遝延。溪流纵横,茗柯蓊郁以笼烟。云雾叆叇,掩曜灵之锦辉。林木翳天,毓苍璧以泽陂。故水微散而得味浓,阳少烁而育硕叶。更添土质肥沃,富天然之良素。茶工劳作以精心,农人呵护以倍殷,行揉捻发酵以变色,施复杂精工成特色。乃终有瀛寰高香茶之最,以赢得世人慕赏,举世之怜爱也。
其若焙茶瀹茗,把盏尝啜。赏其条索苗秀,乌润色泽。观其汤色红艳,叶隐琥珀。味则爽口回甘,浓厚醇和。品则清馥持久,兰香味烈。是故驰名于世,冠“香高、味醇、形美、色艳“之四绝也。临风把盏则有灵液甘爽,佳菽波漾。初尝涤烦忘忧,盈掬沦气涤虑,再啜游心太虚。延年益寿,还童振枯。此祁门红茶之妙效也。
葭萌世所钟爱,风靡起伏数载。皖南茶史,推峥嵘以千年。满清光绪,成名茶其非凡。唐《祁门县新修阊江溪记》载: 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祁之茗,色黄而香。而后瑞草青史,行“绿改红”之创制,成世所共饮之淑艾;举国誉冠,传英伦其怜爱。而后绵延百年,起伏庆衰。恰逢隆时,宇内和泰,黎元持盏以咏和谐,庶众抚瓯其歌康乐。饮香乳以畅怀,品甘露于杰阁。国事礼茶,元首爱啜。庶众赏饮,何其娱悦!雅怀甫畅,引吭高歌:
华夏瑞草,祁门煜烁。香溢六神,“群芳最”绝。旷古未觌,陆羽放歌。新时腾骞,黎元祉祚。八遐驰名,神州宠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