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爱你!”的背后
这么多年的教师生涯,我曾经为学生送来的教师节礼物而感动过, 也为生病时学生为我买的感冒药而潸然泪下,还曾因毕业多年的学生的一个电话而激动得语无伦次,……
孩子们那些温暖的举动成了我记忆中抹不去的沙画,让我如此满足地在这片乐土上耕耘着幸福与希望。
然而,孩子们很少向我大胆地表白:“老师,我爱你”,仅有的二次,我却记得一清二楚。
那年,我带毕业班。
一次,午自习快上了,我刚走进教室,就听见广播上通知,全体教师在会议室开会。我只能对他们说:“老师要去开会,你们自由自习。”
话音刚落,就听见教师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显得异常兴奋,有几个大声喊着:“老师,我爱你!”我其实,并没有想到学生们会有如此大的反应。
“老师,我爱你!”,我相信每个老师听了这句话,心里一定像蜜一样甜, 认定这是世界上极致的赞美。
然而,事后,我却深深陷入了沉思。我不希望孩子们的这句话表达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只是给了学生一节自由自习, 孩子们却如获珍宝。
当我开完会,偷偷地爬在窗外,察看教室有无学生扰乱纪律时,学生们一个个正在急匆匆地完成作业,他们专注的样子令我感动。
或许,孩子们的作业太多了吧?一定是!
仔细想想,每天七节课,一节自习,孩子们的公共时间少得可怜。中考七大学科,科科都很重要,科科都有作业。每天自习都有专门的科任教师辅导, 晚自习老师们也是讲得不亦乐乎!
孩子们几乎没有做作业的时间了,可是老师们的要求却并没有降低,孩子们只能熬夜做作业。有的学生抄作业都要几个小时,这样的作业何来质量?也的确起不到作业的效果。
可是,我看到的现象是:这种大作业量在许多学校普遍存在, 农村学校的作业量相对还少一些,城里就更多了。
前几天, 一个同事给我抱怨儿子的历史老师,孩子刚上初一,晚上就历史作业得两个小时才能完成,他一脸的无奈, 身为教师,职业相同,却也无能为力。
现在,我才明白,孩子们最需要什么了,他们需要做作业的时间,需要老师的要求相对宽松一点。
那句“老师,我爱你!”是发自肺腑的感谢, 但我却感觉像在控诉什么,像在乞求什么,像在呼唤什么,……
究竟是什么?只有孩子们知道,教师们也心知肚明,却被一种恶性循环裹挟着往前走罢了。
第二次,是一个晚自习上, 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完成作业,忽然,教室的灯熄灭了,原来是我们所在的楼层线路出了问题。
黑乎乎的,孩子们反而显得异常兴奋,教室里到处是他们叽叽喳喳的声音, 我看不清孩子们的脸, 他们也看不见我。
大家就这样开始了交谈,等待着电来。有的学生提议一起唱歌, 有的提议讲故事, 有的嚷着要我表演节目,…… 我打开了手机电筒, 昏暗的光线下, 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正在望着我,大家期盼的眼神让我终生难忘。
想起刚参加工作时,经常和孩子们开玩笑,做游戏,搞联欢会,……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孩子们的年龄相差越来越大, 他们永远都是这样的花季少年,而我却一天天变老,好像工作的激情慢慢没有了,也懒得和他们说说笑笑,唯恐失了教师的威严。
此刻,我被孩子们那种期盼的眼神打动了,我说:“咱们今晚就来个烛光晚会吧!"话音刚落, 教室里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只听见黑暗的角落里传来了几声呐喊:“老师,我爱你!”
那晚, 我们玩得很开心,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大胆地给我说着他们宿舍里的故事,班上的趣闻轶事,某某同学的秘密,……
第一次, 我感到我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第一次和孩子们的心贴得那么近,孩子们在那一晚似乎也把我当成了他们的朋友,愿意打开心扉和我说说心里话。
多年以后,我收到一个正在读大二的学生的来信,他还在心里提及那晚我和他们一起度过的烛光晚会,是那美好的回忆。
“老师,我爱你!”,这样的话我受之有愧,如果能经常听到,也将一辈子受用不尽。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击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
然而, 教育的现状是,我们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成绩和质量,而将教书育人的首要任务---育人却丢在一边,囫囵吞枣,形式多内容少,口号喊得高理念更新快, 就是行动跟不上。
究其原因,还是质量高于育人,所以最终老师们一定程度已将德育边缘化了, 这与考评机制的导向是有很大关系的。
在知识传授上,有的是细心和耐心,但和孩子们的心灵沟通方面,却是有距离的。
所以, 当孩子们成年后,他不一定记得我们的课上得有多好,我们的带的成绩有多高, 而仅仅是我们和他们一次面对面的谈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次酣畅淋漓的课外活动,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微不足道的奖励,……却让他们终生难忘,感恩不尽。
“老师,我爱你!”的背后,让我终于明白苏格拉底所说的那句话:教育的真谛不是灌输,而是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