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到5岁放学的女儿,说让我给她买一个套装美甲,说明天给她班2个女孩儿分享。是这2个女孩儿让她买的,分享给她们了,就和我女儿做朋友。这两个女孩儿从去年开始我女儿就经常提她们,有时回来说她们成好朋友了,有时又说她们不和她玩了。
其实当我听到她说她朋友让她买时,我立刻就有情绪了,我脑海中立马出现一个词:讨好。当这个词在我脑海中出现时,我就觉得这事情必须得给女儿聊聊了,虽然我不知道怎么说她才能明白,但我不会像之前那样告诉自己:算了,也不是什么大事,她自己慢慢会悟到的。
我开始求助导师班的家人们,重量级、大咖、大爱的王老师开始引导我,在她的引导下,我慢慢觉察到这更多的是我要面临的课题。
也许孩子想法很简单呢?就是分享?这过多的担心过多的定义是不是对自己呀?
为何不去多听听女儿的声音?
为何满脑子都是“讨好呢?”
听了王老师的分析,为何急于和女儿去聊呢?为何不弄明白弄清楚是自己的感受先入为主,再面对内心的小女孩不满意,偏偏要把自己观点强加到她身上呢?
她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断方式,当时她也许闻到了妈妈说那么多无非就是不给我买的味道,我偏不,就不上“钩”,就不满足妈妈的“自恋”。
当聊天失败时,我终于爆出了:就不给你买。
她也爆发出了她的委屈:哭了。
这时幸好王老师的提醒让我踩了急刹车,事情没有严重化。
理清自己的感受后,带着王老师说的允许犯错又聊了一次,她还坚持要买时,我答应了。简单的说明了答应的原因。
到了超市她的做法随之改变了。
到家她的想法也随之改变了。要把漂亮的留给自己,不和她们分享了要分享其他的贴画。
通过绘本《玛丽.居里》,她把话匣子打开了,她开始说了交朋友的方法,告诉我她们三个也是有共同爱好:喜欢画画,私下里都有为对方起的小名。还把我第一次和她聊的话带着搞笑的语气说出来了,看来孩子是听进去了。
像她爸爸一样主意很正。
她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自己的规则。
我这么着急上火无非是无法面对自己的课题罢了。
我把这课题攻克了,不是对孩子最好的示范吗?
对,就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