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心不一定等于理解——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

【文章摘录】

一个优秀的阅读者就是读得很主动,很专心。但专心并不一定等于理解力——如果大家对“理解力”并没有误解的话。

为了要达成完全沟通,最重要的是双方必须要使用意义相同的单字——简单来说就是找出共通的词义达成共识。

【读书感悟】

《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用一章来说要找出与作者共同的词义。开始还觉得作者是不是太多此一举,阅读当然要读懂字词的含义了。在跟随作者的介绍中,慢慢发现,的确单字大多时候是有不同含义的,不管是哪国的语言。因此才有英语的选词填空,完型填空,也有了很多人对古诗词,文学名著进行注解,也有一些app对某些书进行解读,这些都体现了要想阅读好一本书,字词的理解真的很重要。

想起最近生活中出现的两个例子。

例子一:办社保卡

生了二宝后,我们还是很积极的给孩子去上了户口,办了身份证,但是还没办社保卡。虽然爸爸说已经给娃购买了社保,想到娃需要经常打疫苗,还是办社保卡比较方便缴费,于是我开始去银行咨询怎么办理。问了之后确定,需要带父母的身份证,孩子的身份证,孩子的出生证明以及办理社保的回执(通常照相馆可以提供),现在网络业发达,还可以自己拍照,到网上请人帮忙上传,也能很快得到回执。我整理了一下之前的一个文件袋(装小朋友各种重要文件的袋子),准备去办理。在路上问孩子的爸,现在我手中资料基本备齐,就是没有照片回执,咋弄?继续去之前的办身份证拍照的相馆再要一份社保回执,还是重新找个相馆准备回执?问他的原因是他有原来那个相馆的微信,方便联系,我走过去有一段路,时间怕不够。结果爸爸却说他在网上另外找相馆马上弄一个回执,很快的(爸爸是一个超级不喜欢麻烦别人的人,估计觉得以前的相馆已经两清,没必要再去麻烦别人)。于是我就直接去了附近的银行,开始办理,直到在柜台,我还在催促爸爸把回执发我,因为网店说上传照片后要等政府审核,才有回执,把我急得。索性在最后关键时候还是发来了,感觉跟打仗一样。等我收到回执图片,立马发现,这不就是和办身份证的回执一样吗?我问柜台原来办身份证的回执可以不,他说可以,而这张我刚好是一直带着的。好吧,事情就是这样激动又有趣,多花了15元,又焦虑等待了许久,不过我发现最终还是应该怪我们自己,我们俩都没有仔细阅读这张回执上面的信息,上面可都有专门备注(如图1,图2)——您的相片符合《GA461-2004居民身份证制证用数字相片技术要求》,相片图像号为***,请持此回执及申请材料办理居民身份证、深圳社保卡、深圳居住证。(本回执及数字相片180天内有效)。

看吧,大多时候我们也总是不够专心的看文章获资料,导致遗漏重要信息,但是这个信息也没有说可以同时使用。词义表达想要很精准好像也比较难,所以必要的时候还是要多进行现场沟通。不过回想当时办理社保卡时,在去柜台前还要先填一些资料,其他工作人员也会来帮忙查看资料是否备齐,但是他们看到图1的资料时也没提醒说这个也是可以的,可见他们也并不是很了解,或者也没有很认真的看过此回执的内容,或许跟我们遇到过同样问题的人还有很多呢。由此可见专注阅读很重要,特别是关注关键的字词,并理解其含义更重要。

图1:办理身份证的回执


图2:办理社保卡的回执


例子二:做雾化

前些日子,天气一冷一热的,大宝就生病了,咳嗽,急性支气管炎,需要做雾化。家里有雾化机,于是开了药回家给孩子做。一天爸爸说,他昨天给孩子做雾化时,小孩闹脾气,不小心把管里的药撒了,不过很快他又觉得没啥,因为刚刚只用了一半,还有一半,刚好可以重新配制即可。我一听急了,剩下的哪够一半,有一种药要全倒进去,只有一种药是倒一半。他还不相信,说他就是根据那个包装的说明来的,回去又看,还拿给我看说没有错。他甚至开始以为这一个袋子里有30支药。其实这个是一种专用表达,2ml:1mg*30支——表示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它的配比就是一支2ml,每支里含有1mg的药,整个包装是30支。只不过医院每次给病人开药一般是开3天左右的药,也就是配药房只会拿6支,并不是一次性给病人30支。下面的用法每日两次,每次1mg,爸爸理解成了1ml,还好他只帮忙做了两次雾化,不然肯定效果不好。后面复诊,另一个医生也开了两天雾化,这次就是备注,每日两次,每次2ml(如图3,图4)。

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爸爸当时肯定是很认真的看说明,但是却没有理解到医生原本的意思。其实就是作者所说,读者和写作的人用的关键词不一致,没能理解到关键词的真正含义所致。同样做雾化,的确不同医生也有不同表达习惯,第二个医生还特地问了一下,自己回去做雾化,知道怎么配药吧,听到我们的口述,才放心了,可见第二个医生肯定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于是对于使用1mg还是2ml,要不要交代和嘱咐,都是比较清楚的,第一个医生估计经验少一些。

图3:两次雾化的使用说明
图4:两个医生开的雾化单

其实在生孩子之前,自己很少生病,也很少去医院,最开始去医院,挂什么科,缴费拿药等流程也是搞不清楚的,最重要的是,看医生时不敢说话,完了拿了药回来却不知道怎么服用,尤其有的社康医院,不打病历表,盒子上也没有备注怎么使用,只能自己看说明。喝多久的药也是不清楚的。后来看得多了才知道要主动与医生交代,主动问医生,医生说了最好自己再复述一下,做到每个地方都很清晰,无错漏才行。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是如此,看书也是如此,我们是否看懂一本书,是否真的与作者进行了无差别的沟通,那还真的得抓住书中得关键字,关键句子,以与作者达成共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