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风险观: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明哲保身;用则行,弃则藏;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极为深刻。
个人认为儒家思想最为精华的风险观,就是中庸之道!启动了风险观动态精进模式。
具体实践中,看巴菲特的风险观。按照巴菲特和芒格的风险观,一项投资的回报,来源于你预计持有的时间段收到的红利,和最终以保守估计的合理市盈率出售股票所得。
它是否有风险,取决于这个回报水平是否明显超过无风险利率与通货膨胀之和。因此,投资的风险大小与两个因素直接相关:一是预计持有时间的长短,二是对公司盈利及分红估算与最终实际情况的接近程度。
投资可口可乐从永远不卖到后悔没卖,其中的风险观也在变化之中。
看看巴菲特股东信节选:“对于目前我们持有的股票组合,我们既不觉得兴奋,也不持负面看法。我们持有一些优质企业的部分所有权,它们去年内在价值都有了一些提升,但股价基本反映了内在价值。
当然,这也代表我没有在泡沫最大的时候卖掉这些持股,实在是个严重的错误。如果这些股票今天的股价体现了它们的内在价值,那你一定会很纳闷,四年前股价远远高于内在价值的时候,我在做什么。我当时到底在想什么,我自己也觉着非常奇怪。”
……
巴菲特为啥没卖?我猜,卖了没的买,可口可乐卖出后会腾出一大笔钱,可是看得懂、值得买的好公司实在太稀缺,让钱闲着,可不是那个时候巴菲特的风格。
从这个案例能看出,只有置身其中,经历过风险,才能让风险观得到修正。
再看看芒格对自己如何修正。2017年2月15日,在每日新闻集团公司股东大会上,一位股东向董事长芒格提问:“您写过一篇文章,讲如何用200万美元创造一家价值2万亿美元的公司。如果今天再给您200万美元让您说说如何创造,您会怎么说?”
芒格回答:“我说不出来。我讲的那个例子完全是事后诸葛亮。我先知道结果,后编的故事。事后诸葛亮好做,解释过去比预测未来容易多了。那篇文章,起初是个演讲稿。我的那次演讲很失败,那篇文章也很失败。”得意时踌躇满志的演讲,在现实中经历了风雨,会发现得意时会飘,会忘记中庸之道。
万变不离其宗,风险之源:心动!
正如巴菲特所总结的,“资本市场,什么离奇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你要做的是处理好自己的事,力求在最离奇事件发生时,你仍然能够活着”。
想活着,活得久,就尽量少心动吧。静静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