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说到: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孝这个话题,我想现在很多人都听的耳朵起茧了。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我已经很孝顺了,觉得给父母端茶送水,为父母擦洗身子,每月回来探望父母等诸如此类的事就算孝,可这还远远不够。孝,是从很多小事开始的。
咱们先说“孝”这个字,《说文解字》有说,金文的“孝”,子在下,老在上,子承老,子背老,顺老意。你有背过父母吗,也许你还小,那你有顺从老人意吗?
再来说,行为举止吧,圣贤教育里提到:坐不中席。古人很是讲究,最中间最里面的是男主人的座位,男主人的对面是女主人的座位,长辈做男主人身边,也就是靠里一点的位置,而晚辈则坐靠门边的位置,这也是孝,对长辈们的尊敬。
说到出席,就不得不说夹菜了。现在的孩子们有着父母的关爱,父母夹菜第一个也是夹给孩子,爷爷奶奶也毫不示弱,可这正好相反,《弟子规》里讲,长者先,幼者后,正好与此对应。如果长期第一个夹菜给孩子,会增强他的自我意识,把孩子呵护的一根汗毛都不掉,久而久之,若哪一天做长辈的不同意孩子们的意见,孩子们的依赖心又强,这其中必然少不了的争执。
孝,不是光嘴上说说“爸妈我会孝敬你。”而是真正有行动的孝。比如,天寒时一件温暖的大衣,平时一句简单的问候,时不时地回去多陪陪老人。其实生活中对老人好的点点滴滴都可以称为孝。因为那让老人身心愉快,让老人在心里感到了一丝温暖。父母对我们的好不是应该的,他们没有这个义务一直对我们好。我一直觉得付出和回报是相对的,不论回报的大小,父母对我们那么多的付出我们应该回报他们。不要到了子欲孝而亲不在这种时候才后悔,那时就追悔莫及了。
《常回家看看》是大家都熟悉的歌,会唱的你做到了吗?或许你工作忙,但你想过吗?老人想要的或许不是你所给的金钱财务,而是你时常的电话,能听着你的声音。是你时常出现的身影,能常伴他们左右。
“孝”也不光是父母,而是长辈,亲人最想看到的承欢膝下的想必不光是儿女吧。你的祖父辈也曾抱着你看过春天的花儿吧。现在的他们或许已经走路都觉得累,已经不再是曾经的他们。作为儿女,作为晚辈,常回家看看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吧。否则将来,你真的不会后悔吗?
很多人在医院,在老人过世后说着对不起和惋惜,可这时还有用吗?别让自己后悔,别让老人后悔。
有人说孝是一种义务,而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心,一种自愿的感恩和报答。做到真正的“孝”,让这一家人多笑一笑,发自内心的笑,别让大家都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