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散文分享,宜共鸣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

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彼此不劳唇舌,就

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

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

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

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

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

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

的又完全相同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

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

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

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

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

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

,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

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

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

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

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

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

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

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

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

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

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

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

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

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

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

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

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

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

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

?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

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

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

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

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

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

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到处

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

当代人这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

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

?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

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

?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

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

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

,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

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

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

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

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

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

「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

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

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

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

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

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