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拖延的习惯,明明知道有许多事情要做却一直拖着不去做,到了最后截止时间因为没有时间才不得不草草了事,甚至以放弃收场。
尽管我们认为拖延是一件让人感到困扰,不安的事情,但我们往往很难摆脱它,这是为什么呢?在战胜拖延之前,了解我们大脑是如何选择拖延的,或许有帮助。
一、大脑是如何选择拖延的?
当我们问自己为什么会拖延?答案一般是这件事情对自己来说做起来有些困难不想去做;在做的时候特别容易分心,不知不觉就拖到很晚;这件事情的时间跨度比较长,还不着急。
如果你觉得做某件事情难度很大感觉痛苦,但要明白一直拖延着不去做,本质上只是缓解了我们要做这件事情的痛苦,其痛苦本身并不会减少。
拖延着不去复习,到了考试前一天紧张害怕的要命,这样的痛苦体验要比我们在考试之前每天花一些时间去复习到考前能够坦然处之要糟糕得太多。
还要知道的是,很多时候做某件事让我们感到痛苦是我们在未做之前的一种预感,但当我们在开始做的时候痛苦就会自然的减弱甚至消失。
有些事情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一旦我们开始去做,享受做得过程而不专注于结果,那么这件事情就变得容易甚至有趣起来。
还有些人经常拖延,是因为拖延已经成为他们下意识的一种习惯,如果我们想战胜拖延那就需要从改变这种惯性拖延的坏习惯做起。
二、了解拖延习惯的养成机制
了解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对于我们摆脱拖延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有非常大的帮助。
在《学习之道》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习惯的养成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步是信号,这个信号触发我们进入某一个既定的习惯里面。比如我们看到沙发上的遥控器,手机弹窗的新闻消息,这些都是信号,我们的生活其实被无数的信号所包围。
信号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对信号的反应才是反应程序的重点。有人看到遥控器会选择开电视,然后不知不觉就看上两三个小时,有的人看到遥控器则会把它收起来放在一边。有人看到手机消息弹窗,就会点开然后就进入不知不觉的浏览消息时间段,有的人则会把推送关掉来避免影响到自己正在做的工作。
对待同一个信号反应程序的不同,其原因在于我们对这对要做的这件事情的感受不同。
观看视频节目,浏览新社会新闻等,都能给我们带来即时的愉悦和放松,这种愉悦感本身可能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现在正在做的这件事情所带给你的感受。
因此习惯养成的第3步设立奖励机制便显得有为重要。
坏习惯之所以可以不费力的去养成,是因为坏习惯能让我们获得即时的愉悦感,好习惯带来的愉悦感一般是延期的,可能需要坚持一段时间后才可以看得到。
因此我们在养成一个好习惯,战胜拖延的时候,要学会给自己及时的奖励。比如在坚持了一个小时专注的学习之后,奖励自己10分钟的休闲娱乐时间。
习惯养成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信念。
当你相信自己,决不能绝不会把学习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当你相信自己,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时,你就会去从内心深处来改变自己,克服习惯性拖延的坏习惯。
有的人的拖延可能是因为很容易分心受到干扰,那么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呢?
我们可以利用番茄钟,使自己聚焦在这件事情的过程而非结果,这样可以让自己嗯避免对自己做出评价让自己能够更加放松沉浸到工作之中。设定一个25分钟的番茄钟,可能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开小差的冲动,但是一旦我们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25分钟之内,并且完成完成之后会感觉到非常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远远要比我们一开始之前去做这件事的恐惧感要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