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序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时间顺序及其“参照点”——空间顺序及其“参照点”——心理顺序——逻辑顺序——短缺、啰嗦累赘以及“车轱辘话”——思维的梳理
1 处理好话题、观点(中心)和材料的关系是语段(语篇)组合的基础。
2 对于中学生书面表达中言语不连贯现象,我们有许多习惯的通俗说法。比如话题不统一,我们习惯上叫“东拉西扯”,语句排序不妥,我们就叫它“颠三倒四”。语句(包括分句)的排序,我们分别称之为“语序”或“句序”。
3 语意重心和上下文,这就是句序灵活处理的因素及其条件。 语序有很大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4 把握句序的常规模式是保证语义连贯的基础。句子排列的基本顺序有四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心理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凡是按照时间线索排序的,都属于时间顺序。
有时不一定都按照由先到后排列,也可以由后到前排序,当时间线索比较复杂的时候,可以采取倒叙、插叙、补叙等方法。
时间是在不断流动的,要准确定位,经常要有个定时间的参照点。时间的参照点有三类情况:A公认的参照系,比如说公元。B讲话或写作的时间。C已知事件时间,一般只上文提示过的内容。
注意时间的参照点,可以提高时间的清晰性,但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保证时间顺序没有问题,还要注意时点联系的合理性。
(2)空间顺序大概最具有技巧性。它是立体的是线形的。
如果说时间是发生发展的自然参照系,逻辑顺序的引路者是我们对所表述对象的认识,心理顺序反映的是我们内心历程,空间顺序则需要我们在自己的主观感受之外另从客观世界中寻找凭借。
一切空间方位都是相对的,这就是关键所在。
空间顺序有两种基本格式:A使所描述的事物共用一个参照点(又称定点)。B使先写(说)的事物依次成为后写(说)事物的参照点(又称动点)。
利用参照点表述空间位置的时候,我们要遵守以下原则:A所选择的参照点应该是读者已知的,或者看得见的,或者想象得到的事物、地方。B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在表述顺序上还要努力沿着同一个方向。C在空间描述中,按照一定参照点组成的系列之间可以出现间断或穿插,但这种间断和穿插中间不能出现新的参照点,否则原来的参照点必须重复出现。
表述更为复杂的事物,语段常常呈现复式结构,所谓复式结构,就是空间顺序与其他顺序(主要是逻辑顺序),结合,是描写出现比较多的层次。
一般来说,你说明为目的的空间描述,与以表达个人感受为目的的空间,描述要求是完全一样的。
(3)心理顺序:句子排序全凭主观感受,因而难以规范出流程的基本顺序的是心理顺序。
心理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A一类是比较平时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常规模式。B另一类是跳跃性很强,语句之间很难找到语义关系,我们可以称之为超常模式。
(4)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心理顺序都是一种逻辑顺序。
我们所说的逻辑顺序是狭义的,即:在概括、判断、推理的基础上文字表述中的并列、比照、转折、递进、解说、推论诸关系。
逻辑顺序常用于议论谈到逻辑顺序,人们常常想到的是它在说明和议论中的应用,其实,在各种表述形式中,它都是一种重要的组合线索。
罗辑顺序(整体的、局部的)使用频率最高出现问题,最多:一种是由于认识上的不清楚或理解错误造成的。另一种是主要问题并不在于认识方面而在操作方面
另一种是主要问题并不在于认识方面而在操作方面
5 短缺、啰嗦累赘以及“车轱辘话”
罗辑排序是与段和语篇的基本框架。长发病和多发病在于:
第一种是短缺。短缺,只表述过程中缺少了一些必要的环节。这种现象有两种基本情况: A缺少必要的过度B缺少衔接性词语
第二种是冗余。A累赘、罗嗦。B车轱辘话,指的是话语反反复复,颠来倒去,不得要领。
6 思维梳理
(1)句子的组合与分解是一种思维的梳理,与段语篇的分解与组合也是思维的梳理,二者有一脉相通之处。
(2)信息多而复杂,是语言组合不当需要进行梳理的重要原因。衔接方面的缺陷,以及认识上的模糊(包括考虑得不周密)也是需要进行梳理的原因。
(3)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的办法,就是选择典语例,编成练习,组织学生操作。
练习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材料的选择。练习材料的选择必须注意难以得当,具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