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小红书,仓鼠派派
做题家不是身份而是一种行为模式(1)
作为本硕都在做题家云集的清华,又因为工作/交换的各种social结识了各种海外背景藤校的同学的人,我最近发现,受到海内外精英教育的人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是过程而非结果导向的,即你如何进入了清北复交/常春藤校,做题筛选的过程会持续影响你。
所以,有的人即使本科开始在海外,但在国内国际高中读书,也难免克服做题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和你来自乡镇五四三二线城市还是大城市无关,其本质是一样的。
仔细想来,做题家的行为模式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做选择的动因是恐惧,而不是热爱
这个是我发现的最大的问题症结,即使在离开做题的语境后,仍会预设压力,做事是恐惧与焦虑驱动而不是热爱驱动,即是因为“怕”而不是“爱”。
在做任何决策时,第一反应不再是我喜欢吗?我想要吗?而是哪个选择风险更小?哪个更正确?会有什么后果?别人会怎么看我?行动力依然来自恐惧(害怕选错、落后、甚至让别人失望),而非内在渴望。因为担心不稳定就去考公,因为担心落后就一路内卷升职加薪。
我和清北朋友们聊天最多的内容是咒骂工作,无疑我们都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这很有可能不是工作的问题,当然也不是我们的问题。只是在错误的机制下,我们错误地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职业与生活方式——如果你的思维眼界里只有不浪费学历、做高薪工作,那可见的职业选择只有金融大厂,而这些职业明显不适合所有人,或许你更适合支摊卖煎饼、在土澳修房子,但是你没办法去做。
·不能心无旁骛的去玩/享受
这个问题是上一个问题的“果”,做题的成就感来自于完成每个任务后的如释重负,种成就感非常脆弱且短暂,因为它永远绑定着下一个任务,高考完要保研了,工作后要追求升职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办法拥有心无旁骛去玩的能力。
打个比方,就像一直在反复经历大学里讨厌的quiz,这东西不如期中期末这些关键节点,但又细微的对你的成绩产生影响,它的功能在于提醒你,你在被考核。把这种感觉带入生活,你会为了得到一个遥远的好结果,而不得不时时刻刻把弦绷紧。
当然,越早意识到这一点并且跳脱出来是一件好事。
因为,人总有办法不按照原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去生活,归根到底,成长这件事本身,就是要艰辛地各自去克服自己身体里的那个原生模式而已。
(其他下次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