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李老师和袁侠有近三十年的师生之名,却貌似无讲课之分,袁侠想要重温师生情、课堂忆,于是,征得李老师的同意,就有了这次难得的机会——语文旁听课。于我而言,除了想要有一次久违了的教室听课体验,更想知晓李老师在主场作战又会是怎样的一番风采。
入场:
很久很久都未曾进入过教室之门,看到那些个头远远赶超自己的小姑娘,感慨万千,毕竟,在当年来看,我的身高在班级还是数一数二的。我们仨进入到教室的最后排,将摞起的塑料凳子拿了三个下来,各自静静地坐好。
开场:
李老师不慌不忙地走进教室,眼前出现了曾经相当熟悉的场景——“全体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的相互呼应。之后,提到了“口语训练”活动,好像同学们参战的呼声不够积极,李老师立刻做了缓冲,将话题顺滑地过渡到了正式的课文当中。
首先,李老师讲到:文言文的学习,一定要掌握字、词、句的含义。
随后,她引导同学们分析了荆轲是哪国人、品性如何,由此让大家记住为什么一个在前期呈现出了软弱、胆小的怂人,一个对秦国既没有国恨也没有私仇的仅仅喜好书剑之人,会在后期做出孤勇刺秦的真正原因——士为知己者死,也就是说,他可以为了自己心中的“义”,且迫于当时的形势,甘愿赴汤蹈火,甘愿放弃生命。
最后,当舒缓的音乐声响起,我并未意识到这堂课已到了尾声……时过境迁,原来那熟悉的下课铃声也早已被替换了。
结尾:
旁听课、旁听课,虽然不是正式的听课者,但是听了,还是要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课程的模式:回顾前文→启发回答→朗读段落→翻译课文→提出问题→引导总结。
在听课的过程当中,跟随着李老师的思路往下进行的时候,突然脑海里闪现出一个念头:英文学习的路径好像也可以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的。
在【朗读段落】这个模块当中,李老师强调了断句的重要性。断句的功力,体现了一个人在古汉语的字、词、句方面的修养,能否给古书准确地标点、断句,可以检验其知识水准与治学能力。另外,朗读的流利程度再次印证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
在【翻译课文】这个模块当中,李老师强调了流畅性以及重点字词翻译的优化性,比如“今闻购樊将军之首……”中的“购”字,学生翻译成“购买”,李老师更正为“悬赏”,顿时让人有了既视感和灵动感;另外,自己可以先尝试着翻译一下段落,之后查询其中关键的字、词、句,然后再对照书中的译文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差距所在。
在【提出问题】这个模块当中,李老师问了同学们两个问题:“太子丹的计策如何?”以及“太子丹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由此引出了太子丹和嬴政之间的关系——两个曾经遭遇相似的孩子一起游戏、一起玩耍、一起长大,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两个人迎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少年嬴政登上了秦国的王位,而局势将太子丹送到了秦国作为人质。太子丹初时喜出望外,认为自己和嬴政原有的发小关系,可以让他在秦国生活的开心、快乐,却不知友谊会因为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嬴政俨然成为了掌握和拥有国家生杀大权的国王,他在冷漠地俯视;而太子丹此时不仅没有权力,甚至没有人身自由,他变成了一枚棋子,他需要卑微地仰望。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当怨恨积攒久了,势必会成为复仇的由头……
在【引导总结】这个模块当中,展现出了李老师作为一名有着丰富教龄经验的资深教师的职业素养。她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去引导和提醒、启发学生应该注意到文章前后的逻辑关系、层次分析以及某些可以延展的部分,同时,她会兼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听课反应,在不经意间去点醒他们,让他们能够更加专注地跟随着老师的思路行进。众所周知,一名好的老师如同一名好的舵手,她不仅要教会学生划桨,更要教会学生掌握方向、使用好的方法,让船行驶得既快又稳,顺利到达彼岸。
这堂课听得意犹未尽,只是在准备离开教室的时候,带给了自己一个警示: “言传身教”这个道理,貌似每位家长都心知肚明,可是现实生活当中会不会做到言行一致呢?比如,大人在家里常常会告诉孩子说,用完东西后要记得放回原处,可是,在我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那三个被拿下来的凳子却并未及时归还到原处,所幸之后发现的及时,在同学准备帮忙之际,赶紧地将之归放回了原位,心安了。
一次美好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