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從小豀带来蓝色黏土,
女人做两座雕像:女士和小鹿。
那个季节鹿从山上下來,
在红杉峡谷中静静地吃草。
女人和孩子注视女士塑像,
那粗糙的球形,那优雅,那阴影般的着色。
他们不确定她从哪里來,
除了孩子的拿取、女人的双手
和小豀的蓝色黏土,
在那儿鹿有时在日落时分现象。
早课抄了美國詩人罗伯特·哈斯的詩歌《像》。实际上我也讀不懂詩,有時也真的不明白诗人要表达个什么意思,但也不知道究竟因为什么,还是喜欢读书抄诗,只是不写诗。也许读不懂本身就足够吸引我去读去抄,而不去写。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写手是很少的,也就那么些,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一定要有人去读、去传诵的,从初中开始我就已经清楚自己不是当写手的料了,所以我一直争取做一个好读者或者说做一个好看客。对于我来说做一个好读者或者做一个好看客也是勉为其难的,因为就有好多东西,有文字的,有画面的,有影像的,还有……反正是有很多东西我是读不懂、看不懂的,但我就是喜欢读不懂、看不懂的这种感觉,确乎就是这样一种感觉一直支撑着我去读、去看,读得越多,看得越多,不懂得也就越多,越发觉得自己真如井底之蛙、蓬间燕雀了。
真正意义上的假期应该是从今天开始的,昨天晚上睡得早,一夜好睡。早上依然是四点钟多一点自然醒。习惯了,已经很难改了,所以我觉得有些东西,有些事情,还真跟习惯有关。有些东西一旦习惯成自然了,如果是好习惯,那就是形成了一种品质,受用一生;如果是坏习惯,那就变成了毛病,改起来也难。我这里并没有唱高调的意思,再则,唱高调也轮不到我来唱,我只是说像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要看红绿灯;上完厕所要自觉冲水;不在校园内骑单车;不乱扔垃圾、杂物……这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事儿,如果真能养成一种习惯,而不是被强制来做,或许有很问题就能解决得了了,比背抄这《道德经》要有意义嗓。
上午看了几集电视剧《白鹿原》,不是说不喜欢白嘉軒这个人物,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圣人,也许是那个时代的圣人。我说他是圣人,是发自内心的。前些读史,总会觉得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的下层的稳定,是中国文明传承几千年,历久弥新的一种很重要的原因。而这里我所说的下层的稳定,就是靠了像白嘉軒这样的乡绅以个人的德行来维系。可惜的是,做一个阶级,乡绅已经永远成为历史名词了,或许就是因为在下层民间缺少这样一些具体可感的德行参照,才会造成很多的问题无法解决。
联考成绩出来了,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也确实能说明一些问题。学生的命根,老师的法宝。无言。
心又躁动,又渴望行走了。与同学约好同行,期盼着早日成行!
晚饭后西城区走步,全天步行超过一万六千步,10公里以上。
冲澡,晚课,流水账,读书。(看你还能坚持多久!)
晚课抄了《诗经·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經營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獨为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抄了《论语·子罕第九9·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未见其进也,示见其止也。”
抄了《禮记·曲禮上第一》: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侍坐於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對。侍坐於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閒,願有復也。”则左右屏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