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看《思考:快与慢》,我了解到了抖机灵回答问题模式的根源,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咱们需要默认这样一个假设,我们的大脑思维分为两个系统,系统1是直觉的,系统2是谨慎的仔细分析的。直觉就是看到问题给一个最为浅显的答案,谨慎的则是看到问题经过一通分析然后得出审慎的结论。

一般情况下,系统二比系统一得到的答案更可靠。
但是我们学渣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考试的时候遇到不会的选择题第一印象选择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只要一涂改,就会把正确的答案改成错的。很多优等生或者学霸也发现,虽然自己很牛,但是遇到有疑问的问题,排除了另外两个选项,还剩两个选项的时候,第一印象选择的是对的,但是一旦更改就会改错。这说明了问题?系统一给出的直觉在系统二失效的情况下还有一战之力。
前面的假设也说了,系统二精于计算推理和分析,但是如果前提条件不够的话,它很难导向一个正确的答案。

在知乎上,抖机灵多的问题大多数属于那种比较难的问题。而答主并不想一点点儿的找资料去分析,因此脑海里就用一个比较匹配的简单问题进行回答。
例如,你认为美国下一任总统是谁?特朗普还是希拉里?
你这个时候回复的时候也许并不容易,而是倾向于把这道问题转换为我更讨厌哪个候选人,从而给出正确答案。这可以算是一种对原来复杂问题的一种映射,把复杂的选举问题变成了自己的喜好问题,这就使得问题变得简单了。
所以,对这种问题的回答与其说是反映了你的思考不如说反映了你的喜好问题。
换到知乎问题上来说,抖机灵的回答都是倾向于把复杂的问题化简单从而得到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系统一就保证了你不会被问题难倒,也不必非常努力,甚至你自己也觉得接近了问题的真正答案,甚至没有注意到自己在答非所问。
此外,也有很多抖机灵的答主也知道自己是在抖机灵,但是抖机灵比按部就班的一一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要容易的多。我们的大脑系统二是懒惰的,它往往使用最省力法则(即,能不干活就不干活,也可以叫做懒人法则)。因此表现在一道道问题下面的的抖机灵回答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但是抖机灵问题真的没有价值吗?这个倒未必。
原因是什么呢?有很多抖机灵通过问题的切换化繁为简,它们在一定的意义上接近了真实答案,但是背后缺乏了数据逻辑的支撑,因此显得很简单。但是这种回答也有很多引人深思的地方,因为他们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已经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他们最认同的问题的映射,他们的态度和方法也许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
所以抖机灵并不简单,并且想抖得一手好机灵更是难上加难。
我记得一个很经典的回答。
题目是:为什么男生写的网络小说总是「胸怀天下,济世救民」,而女生绝大多数都「花前月下,谈情说爱」呢?
知友甄昊元的回答是:男生对事业现状不满,女生对情感现状不满。

找了很久才找到这个知友的回答,真的特别佩服,因此写在这里作为例子。
多思考,或许能够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使用替换问题的方式直达问题的本源,这样回答的问题会不会质量更高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此处推荐《思考:快与慢》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