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有幸听了张校的群文阅读课,张校在百忙中也抽空给五年级的孩子上阅读课,真是孩子们的幸运;张校的常态阅读课,最真实最接地气的课堂,也给年轻老师作了一个示范和指引,这也是年轻老师们的幸运。
在张校的阅读课堂上,听过五年级上第一单元《走进书里去》的群文阅读,聆听了原来看起来枯燥的说明文还可以这样和学生一起讨论得兴趣盎然,也看到了父母之爱单元《严爱与慈爱》。这两周听到了《俗世奇人》整本书阅读指导,简直是太兴奋了,刷新了我陈旧的观念,原来书可以这样聊,可以这样毫无保留地激发起孩子们的阅读期待。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孩子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而作为老师,引起孩子们对一本书的期待很重要,下面看看张校是怎样聊着聊着就成功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的吧。
第一课时
——12月27日,五年11班,张校
课前聊天:什么是群文阅读?
生1:一个单元相同主题的文章可以称为群文
生2:几篇文章可以比较的,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
师:其实宽泛来讲,整本书的阅读也属于群文阅读。
【思考:蒋军晶老师在《让孩子学会阅读》这本书中给群文阅读下了这样的定义: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的确,整本书里是分章节的,每个章节中都是围绕书的主题服务的,一本书的阅读也属于群文阅读,这是带给我新的思考。】
1.导入:出示书本的插图(文字抹掉,只留图片),让孩子们猜猜猜,这个人大概在干什么,他是什么职业的?【出示酒婆、死鸟、刷子李、泥人张等主人公的插图】
有人猜图一是专门去捉鸟的,有人猜是养鸟的……有人猜图二是修风扇的,有人说他是修电灯的……
2.出示插图中所有图画、文字的,揭秘答案,孩子们看到老师揭秘的答案,非常激动。(这样的头脑风暴拓宽了逻辑思路,有趣极了)
3.出示文本,一起读一读《张大力》《死鸟》原文:“张大力怔了。刚才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以为他使过一次劲,二次再举不起来了,于是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写着什么,让学生猜)【猜的答案千奇百怪,脑洞大开】
出示答案: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把这石锁上边和下边的字连起来,就是:
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众人见了,都笑起来。原来人家早知道唯有他能举起这家伙。而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张大力当然明白。
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边读边补白,补白点恰到好处,引起孩子们的无限兴趣,笑声不断。
还有另外一处补白,气氛更是把课堂推向高潮。
4.出示作者对这本书的叙述:“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 》耳。 ”
5.出示其他人对这本书的评价。
【思考: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示过这本书的名字,最后才揭晓《俗世奇人》这本书的时候,孩子们恍然大悟,此时看到了大家对这本书具有了无比的渴望和期待。原来还有这个版本的,冯骥才为自己的小说画插图,以前我看的版本是另外出版社的,我也是迫不及待地想买这本书来读一读了,孩子们哪能不中招?也禁不住入手一本慢慢读一读呢?】
【收获: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聊书方式,实在是太有趣了。以前都是拿着一本书解读封面作者等等,但是这一次新颖的方式,全程聊书,但是不出现书名,让孩子们在不断地猜猜猜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了解这本书的一两个有趣的情节,了解名家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样既有接地气的引导,也有高阶的认识。
从张校上完这一课后几天体育节活动,我看到这个班的几个孩子在操场捧着一本书在人声鼎沸的呐喊声中静静地看书,这就是最好的效果呈现了——让孩子爱上这本书,对这本书有如饥似渴的阅读期待。(我也在听完课后马上入手了一本,差不多读完,听完课后再读,兴致更浓。)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平常是把书单发下去,让孩子自行阅读,但是孩子对这本书的期待和兴趣如何?是否真的有兴趣把整本书阅读并且有输入和输出?偶尔的阅读课我聊一聊一本书印象深刻的情节,可是只有个别喜欢看书的人的回答分享,其他同学可能压根对这本书不感兴趣。老师这个时候就有很大可为的地方,我们要调动起大部分孩子的阅读期待,这次课这样的方式对孩子来说是“欲罢不能的”,看到他们双眼发出的光芒,对这本书的兴趣达到了最高峰。】
整本书阅读可以这样聊
——《俗世奇人》整本书阅读
第二课时
——1月4日,五年12班,张校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介绍封二(封面内页)的内容,扉页,封底的信息文字
二、说说你读书的感受
生1:神奇的人,作者写得很传神
师:这是你们对书的评价,我想知道你的感受
四人小组讨论
生1.对某人的某个本领提出了疑问
生2.看到了那个人的,仿佛看到了他们的动作,跳,飞,打……
师:书本里的人物身临其境,仿佛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
师:我们都是举的是单篇的例子,等不能说一说你看到的几篇
生:虽然我没有见过他们的人,但是我真的很激动地从他们语言里看到了很多让人新奇的事和人。
师:你觉得语言描写有意思是吧?那接下来我们再一次走进文本。
三、何谓“奇人”,“奇”在何处?哪位奇人让你印象深刻?小组讨论
师:有哪些奇人?
生:本领千奇百怪
师:有不同补充吗
生:有不同的故事
师:奇是千奇百怪,不同的本领,所以称为奇人
生:奇是奇特
师:有人愿意把奇补充一下吗?
生:比一般的人奇特,绝活
板书:绝活
说起奇人,进入你脑海里,首先想到了谁?
生1:泥人张,捏得很像
师:还有人对泥人张有补充吗?为什么叫泥人张?因为捏泥捏比真人还像?
生:泥人张他只卖:海张五吗?
师:手艺比别人高超,还有什么特别吗?
生:反击的话比较奇特,捏出海张五的头,手艺来做反击的方式
师:有个地方看不明白,为什么不拿泥巴扔过去?过去打回去就行?
生:通过手艺告诉海张五,卖了钱,反击了海张五,还挣回来尊严面子,一举三得。自己最擅长的反击
师:还有哪个人让你觉得奇特?
生:(谈了一个故事的情节细节)
师:不用复述故事情节,只需要谈感受
生:燕子李三不偷穷人的东西,
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齐:盗亦有道
生:觉得苏七块,不能病人觉得疼就治好了?
师:还有哪?
生:奇在手艺,奇在性格,苏七块帮人看病要放七块银元,后来看到最后,不是只认钱不认人,
师:我也看到了这个故事,我很纳闷:为什么一定要写得这么无情呢?一定要给七个银元,不能改规矩呢?
生:不能,改了规矩就显示不出来他的技艺
师:作者对他这个是赞赏的?还是批评的?凭什么?从哪里看出来?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
师:可是文章说没有琢磨透的,为什么没有琢磨透?为什么你们能下判断?凭感觉?可以继续凭感觉?
生:因为文章里说:给了口服的药,没有再收他的银元,
生:《绝盗》也不错……
师:这么多奇人,作者对待他们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吗?分别有什么态度呢?找出来,小组讨论。
可以离开位置和其他四人小组交流
师:一节课,聊一本书聊不完,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聊,我们今天只是打开一扇窗。
小组讨论出来了吗?作者特别赞赏哪些奇人,讽刺哪奇人?
生:讽刺酒婆中的老板,一开始掺假酒婆没事,后来掺假了酒婆就死了。不讲诚信
师: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作者究竟是要骗人还是不骗人?
生:讽刺批评老板的?
师:还有没有讽刺批评的这一类人?
生:李三……
师:对奇人有批评讽刺态度的?
生:讽刺,自己不了解市场价
对比别人的阴险狡诈
师:作者有赞扬,批评,奇人都在生活在民间,俗世就是我们的民间,但是作者说:天津卫不是凡间。(出示序言)俗世指的是什么?
生:俗人都是普通人,世就是世界,俗就是俗人
师:天津卫不是凡界
我说:冯骥才也不是凡人
请你去了解这位不平凡之人的奇妙之处,再读读俗世奇人,假期再见。
(下课)
【收获】 关于这本书的延伸,假期应该是布置一些非常有创意的任务,我猜想也是非常有趣的。
【收获】这节课的整本书阅读思路清晰,层层推进,有内容的赏析,也有高位的深入剖析,总体上非常受益,张校的课堂衔接语也紧扣目标,循序渐进,能抓住学生的回答生成亮点,并能适时进行点评鼓励,也给了我以后的整本书阅读指引了方向,那么让人眼前一亮的阅读课,非常值得拥有!
主要从书本基本信息导入,到阅读此书给同学们的感受分享,接着分享印象深刻的一位奇人,发散开来;最后是谈谈作者对这些奇人的态度:赞赏?批评?前面的环节聊得比较好,孩子们很积极,最后的观点环节有点匆忙,也许也是因为期末孩子们看书的时间不久,书本看了前面几章,所以谈得不够深入,思辨能力还未能完全发挥出来。张校说课堂效果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想法,很谦虚。
我觉得这两节课已经太赞了!每节课留下来的思考和学习的机会是最值得珍惜的。
如果孩子们能把书基本看一遍,读得比较透彻了,可能会有更精彩的效果。这只是我的一点粗浅想法,所以把这两节课小记一下,鞭策自己前行,也谨记多向身边的前辈学习。
学无止境,且行且歌。
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