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6,周五,晴
课程感悟
今天Peter老师开头描绘的情况是我初写时的真实写照,写什么呀?没得写呀!
不算上意外被简书中断的两次,算算日更也有一百六十几天了。现在的感觉是日常中,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或者休闲时看到、听到、遇到的事,其实某一瞬间是有想法和感触的,只不过那一瞬间眨眼即逝,如果没有随时记录的习惯,就飘过不见了。所以正如老师所说,不是没有,而是没有细心地留意,或者说之前没有那种意识而已。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关注点都不尽相同,这带来了颇有意味的多样性。以前并不会太多留意那些不同的视角,也是因为思维认知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只想找拍大腿相见恨晚的那种认同感,没有更多地去接纳和发现“存异”的乐趣。逆向思维和稀缺的角度是写作可以脱颖而出必备一环,所以多看、多交流,寻求不同,多问问题,再对比思考,是训练的好方式。
最后分清领域,明确目标人群,专注深研。这几天的课程里,老师每天都会反复提到这点。所有的训练和执行计划,都基于目标的设定。而反反复复地,每次都意识到自己的目标不明确,舍的部分做的不好。虽然之前也交了作业,但多少有点为完成作业而做...感觉自己有点固化,这块还要重新梳理。
如何挖掘观点和记录观点
对于挖掘观点和记录观点,以前根本没做过,除非被问到,比如工作上要完成或者作业里要完成的,才会去逼着僵化的脑袋现想。
不过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练习,比以前神经大条的时候还是进步了很多的,至少能够更多留意一些小事,留意一些若隐若现的想法,并且记录下来。不过记是记了,但是没做具体整理,有时候记的比较简单,等再翻回去看时也看不出自己想记和感触的是什么了,这个就很尴尬了(有时候在公共场合录音吧,感觉有点不好意思。用笔记呢,组织语言的时候,时间稍长一点就记不得当初要记什么...)。所以记录的时候也应该是有讲究的,以前是随便记,不过下次再记得时候,用一句话说清楚或记录“时间+地点+事件+感受”可能会比较好,应该也可以锻炼下自己的概括能力。
拥有清晰简练的思维,才能有精炼明确的表达。务必学会简,简,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