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晨读,为我们分享了《你的灯亮着吗?》这本书,初看题目其实并不能将它和“定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联系起来,但它却像一盏灯一样,引导着我们思考,如何从本质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001.
问题是什么?
生活不会像一张问卷一样,将所有问题都一条一条列举出来,让我们能够着手解决、回答问题,就连问卷还会设计陷阱,需要考生细致掌握那个知识点才能挖出命题人的“良苦用心”,那就更不用说生活这张处处是机遇、处处是陷阱的“问卷”了。
不能透过现象看清问题的本质,不光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绕开最佳路径,甚至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记得在小灶群有位伙伴分享过的故事:她给儿子报名篮球课,但是几节课下来儿子不但没有培养起对篮球的兴趣,甚至对篮球课产生了抗拒,后来她去看儿子上课才发现,同班的几个孩子,她儿子不光个头最小,而且是初学者,面对有篮球基础的大个子“同学”,儿子上课实在没乐趣。后来她为儿子转到另一个班级,在这个班里,儿子是年龄最大的,和其他同样是初学篮球的弟弟妹妹一起上课,他成了班里的“大哥”,之后的日子里,儿子每次去上篮球课都兴致勃勃,欣然前往,欢喜而归。
这位母亲能够从问题的本质出发,了解到儿子“不喜欢”篮球课的原因,及时更换课程,不至埋没了“篮球小天才”,这在我看来真的非常睿智,很多家长可能会从孩子是否想要偷懒,抗拒运动这个层面去思考,或者认为他只是不喜欢篮球,改报其他运动这种毫不“拐弯抹角”的方式。但是细想,如果孩子幸运来到一个大家起点差不多的班级,或许还能培养起他对其他运动的爱好,但如果不够幸运,同样来到一个“高手云集”的班级,那么,可能只会让他厌恶运动。
盲目采取行动,会让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早越远。
002.
问题往往来源于我。
记得看过一个短片,化妆师在一群志愿者的脸上画上丑陋的疤痕,然后让志愿者们在街上行走,过后询问志愿者们的感受。大多数志愿者都说,街上的行人都带着歧视的眼光看着自己,过分注意自己,那些眼光让他们觉得非常不舒服。可事实如何呢?化妆师给志愿者们化完妆以后,给他们看了自己“丑陋”的样貌,过后以补妆的“借口”,将他们脸上的“疤痕”擦除,因此,志愿者们行走在大街上的时候,他们其实与常人无异,就是他们本来的面貌。
那为什么他们会有受到行人“歧视”的感觉呢?其实是他们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街上的其他人,他们内心的不自信、忐忑不安,可能也通过眼神传递给了对方,试想,我们见到眼神闪烁的人,不也会有所防备吗?
因此,恰如这个例子,很多问题的发生,不能只从对方的身上挑毛病,多多考虑自身,考试不过关,是卷子太难?还是自己复习不到位?和别人交往出了问题,是对方原本让人讨厌,还是自己不懂相处之道惹人生厌?工作中总被上级批评,是上级爱吹毛求疵,还是自己工作不细致频频出错?反思,是进步的一种方式,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比对别人找茬来得更容易。
猫叔名句: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003.
问题由谁解决?两个原则
原则一:当别人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
对于爱管闲事的人,我常常会调侃道:“你家是住在海边的吗?管得那么宽。”我认为,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喜欢别人为自己瞎操心,就拿我和我的妹妹的例子来说。
我有一个比我小十岁的妹妹,因此爸妈常常说,要多和她谈心,多给她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建议,毕竟我是“过来人”,相比起家长,我这个“小家长”更和她聊得来。但是对于我的“事前的建议”她往往都听不进去,左耳进、右耳出,和对待爸妈的教导无异。
有次她准备出门遛狗,我刚好从外面回来,感觉到降温厉害,提醒她穿着单衣会冷,最好披上外套,穿上袜子,而不是穿着露出脚背的单鞋,但她直接忽略了我,大胆地往外走~
第二天差不多时间,差不多的室外气温,她再次外出遛狗,临出门前,她弱弱地问我:“姐姐,你说外面冷不冷,我要加条围巾吗?”我说:“和昨天差不多,裹上围巾可以挡风”,于是她屁颠屁颠地跑去围围巾了。
后来我发现,除非是她主动来找我“咨询”问题,让我给她提供帮助,否则,我的“事前建议”都如父母的唠叨一样,并不会被她采纳,只当耳边风,吹过就散了。而她主动找我“咨询”问题,恰如她自己寻找解决方法的其中一个途径,而这个途径来源于我,因此,她更乐于接受。
原则二:如果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并没有直接受到问题的影响,那就采取措施让他体会到这个问题。
我过去的一个上司,他为人处世十分精明,下属工作中的小矛盾他从来不会出面干涉,因为这并不会影响到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行,但是他对所有的状况都了然于心。
但是一旦下属的矛盾,影响到了部门工作,他必定会出面解决,毕竟他作为负责人,如果让这些小矛盾影响到整体的工作,他也应当承担责任。这样的上司,其实非常聪明,只是作为下属,断不能用“影响工作”的方式来引起他的注意吧?好比,被教师占用专用车位的校长,并没有透过“被占用车位”的现象看到“校区车位不足”的本质,可能仅仅教训完教师就当问题被解决了。
这里要发散一下思维,如何采取措施让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体会到问题的所在,并加以解决,这里应当也是一门学问。我觉得大前提应当是:不损害整体利益的情况下,将这问题往他身上引导,否则,无分轻重采取诸如“示威”这样牵扯到大利益的方式,其实是不提倡的,也许只会让事情更糟。我们遇到很多案件都是带头“示威”的人,轻则拘留,重则涉罪,这样其实就是采用了一种并不明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诚然,问题并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解决。
当我们找到问题的正确打开方式,最佳解决方案便会自动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