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读上田义文的《唯识思想入门》、维根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玄奘的《成唯识论》,新近找到一本许火良光所写《祖荫下》蛮有体会。
1、识以非识为自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对立产生认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统一产生智慧;智慧分为加行、根本、后得智;根本智为无分别,后得智为有分别,无分别与有分别为互反,难以统一,但菩萨做到了这一点。生死、有为、妄分别作为契机存在于智慧中,以此契机展开,发展到生死乃至思维、语言的世界中,被称为后得智,智慧得以完成闭环。
2、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维根特斯坦的“语言即世界”得以完成。正如倪梁康所谈到的:正因为有笛卡尔这样的人出现,近代欧洲才成为近代欧洲。世界上只存在两种人:5%有思维能力的人,这种人有可能产生智慧;与95%的其他人,基本都是无根之苗。
3、父子同体与代际传承。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构中,父子同体的意识传承,导致主流的传承关系是贫穷和富裕的代际传承,寒门贵子和高门浪子其实都是少数。门当户对强化了传承。父辈持续学习与进步,家庭托举,鼓励与尊重有助于打破主流传承。
4、父辈不懂得尊重小辈、自以为是的自傲心理得占主因,出校门就结束的学习活动导致思想水平僵化,形成现代识字的文盲。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把控本质可以比作钓鱼,孩子就是钓到的鱼,命运得由钓鱼者把控,又幻想孩子出人头地,自己做的不到的希望子女做到,这就是言传不如身教的道理。
5、我们社会分工中,父亲决定家庭认知的地板(物质支持更多)、母亲决定家庭认知的天花板(陪伴教育更多)。眼界决定认知,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是认知的变现,那么母亲的认知水平大概率封印了孩子的上限。
6、居于代际传承。文化之花在肥沃的土地里更能肆意生长,也对未来孩子选择妻子给出了方向,发达国家>落后国家,富裕>贫穷,文化>财富,沿海>内地,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农村,大城市>小城市,三代知识分子>初代知识分子(时间)。不然如何三观匹配?三观不配,家庭内耗,何以持续成长。
7、居于认知限制上限。选择家庭、选择长辈、选择岳母,也就成为选择妻子的必须考察的活动之一。而这次选择,也将影响到自己后代的认知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