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我们经常会谈论一个词“迷茫”。
总以为自己大学里,够折腾,够努力,毕业后能够找到喜欢的工作,就不会迷茫。
这是错误的想法,人每到一个阶段就会迷茫,因为一旦自己想要成为一类人时做不到,就会迷茫,就会焦虑。
前几天,白天工作,下班回到家,就感觉很疲倦,不想做饭,就玩手机、聊天,时间流失很快。
半夜依旧睡不着,就开始胡思乱想,想着自己未来的生活,想着现在的工作以及各自社交影响,还有各自互联网信息的冲击,我感到迷茫,开始焦虑。
未来的我何去何从,现在工作也会感到压力,同时各种情绪问题也会干扰自己,导致自己养成了晚上睡不着,早上不想起的习惯。
我意识到这种习惯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状态,就开始自责,但是每天依旧重复着。
马云说过一句话:现在的年轻人,想得多做的少,晚上想着千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
我也有这种习惯,得改。
其实,年轻的我们正面临各种诱惑和选择,想做的事情太多,能力却不够。想的多做的少,就会胡思乱想,当你能力和你欲望不匹配时,就会带来压力。
今晚,我带上耳机,打开樊登读书APP,开始跑步,跑完五公里,再次听完《刻意练习》这本书。
这几天的焦虑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跑完步后的轻松,听完书后的释怀。
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刻意练习,一万小时的原理怎么运用才能算精英。
其实,我们很多人的焦虑根源,来自对自己的期待和目的。
一直以来,我想塑造一个积极乐观的自律践行者,成为他人的榜样。
每天会计划自己做很多事,却发现我的行动却无法满足我的计划。
原因就是并不是你花时间了就能达到目标。
就比如,我每天都会花一个小时来练习普通话,一周过去发现自己没有很大进步,就会焦虑,自我怀疑,花了时间没有进步。
今天听完《刻意练习》这本书,我发现,其实自己没有把刻意练习理解透,每天一个小时的练习,不是你做了就有进步,而是需要每天有改进有进步。
练习中,学会录音,反复听,找问题,下次练习就针对这个问题做刻意练习。
我终于找到自己近期焦虑的根源,想做成的几个事,花了时间没有效果。
一万小时定律,不是你每天做了就能从量变到质变,需要学会每天反思,和昨天的自己比较,今天要有进步。
生活不过大期待,减少对未来的设想,先珍惜当下,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认真做事,让自己慢慢地沉淀,变得更加坚定和踏实。
一定要记住,人生会遇到很多转折点,每一个阶段都会感到迷茫,迷茫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迷茫了就放纵,只要我们一直在努力,相信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都会被打败。
正是因为有了焦虑,我们才会去思考怎么克服焦虑,做出改变,改变努力的方向,努力提升自己。
最后,焦虑了,就带上耳机,一个人去跑步,跑完步洗个澡,早早休息,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