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文字添加关注!
在病理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传统的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技术长期以来一直是组织学研究的基础工具。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创新的组织样本处理技术——组织芯片应运而生。在一张载玻片上承载着数十甚至数百个微小组织样本,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组织芯片技术为现代医学打开的微观宇宙。这项诞生于1998年的颠覆性技术,打破了传统病理学的维度限制,实现了高通量、高效率的样本分析。当我们凝视这些精密排列的微米级组织点时,看见的不仅是基因表达的灿烂星图,更是解码复杂疾病的全新范式,组织芯片正以微观的视角来帮助研究者们探索生命体这个大世界。
01
组织芯片概述
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 ,TMA),又称组织微阵列,是一种基于形态学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它将数十至上千个微小组织标本以规则阵列方式整齐排布于同一载体上,制成高密度组织切片。作为继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之后出现的重要的生物芯片,组织芯片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独特重要价值。
组织芯片是传统核酸原位杂交或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的集成,传统方式一次仅能检测一个基因在单一组织中的表达,而组织芯片实现了高通量检测,可同时分析一个基因在多种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提高了实验效率和数据的可比性。
与基因芯片或蛋白质芯片不同,组织芯片能够在一次实验中检测多个样本中的单个或少量基因/蛋白质的表达特征。而基因芯片或蛋白质芯片一次能检测一个或两个样本中的多个基因或蛋白质。虽都属于生物类芯片,但在设计上与应用上有所区别,基因芯片与蛋白芯片主要是一种检测方式或者手段,需要在芯片上提前固定好探针或者抗体,而组织芯片主要是提供一种用于检测的集成化载体,设计相对比较简单。
02
组织芯片分类
1) 按点样的密度划分:低密度(组织<200)、中密度(组织200~600个)、高密度(组织>600)。
2) 按组织来源划分:人类组织标本、动物组织标本、植物组织标本。其中人类组织芯片可继续划分为正常组织芯片、疾病组织芯片、胚胎组织芯片三类。
03
组织芯片的制备原理
04
组织芯片的应用范围
组织芯片可进行常规病理学的HE 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原位PCR和原位RT-PCR等实验,在同一张切片上高通量获得组织学、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信息[1]。
除了上述描述的应用范围,组织芯片的应用场景还包括:
① 细胞表型分析:通过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基因在多种组织病变中的表达,分析细胞表型;
② 疾病基因筛选:与基因芯片联合应用,基因芯片筛选候选基因后,利用组织芯片进行荧光原位杂交验证,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基因[1]。
③ 肿瘤生物标记物研究:通过不同阶段病变样本的组织芯片检测,发现与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的分子标记物,辅助肿瘤分子分型及个性化治疗。
④ 化学成分检测:快速检测组织和细胞内化学成分,适用于大样本分析。
⑤ 生物试剂测试:高效筛选和验证抗体、探针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优于传统病理学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空间组技术的发展,在组织切片上进行高通量、多组学的空间图谱的绘制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强力工具。而组织芯片凭借自身优势再次展现了其组织阵列的应用潜力,提供标准化、规模化、集成化组织切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空间组学方案实施的费用成本,也是目前开展空间组学实验时一种高性价比的样品准备方案。
05
组织芯片的优缺点
1) 优势:
2) 局限性:
① 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可能出现无效组织、样本污染及假阳性/假阴性(即边缘效应)。染色时需确保试剂充分覆盖组织以避免误差。
② 样本代表性问题:小组织样本可能无法完全代表原组织,尤其对肿瘤异质性明显的样本而言,组织芯数量并非越多越好,需根据研究需求选择合适大小。
③ 自动化分析不足: 目前,对组织芯片的分析仍依赖人工或半自动化方式,效率低且易出现漏检或重复检测,制约了组织芯片的高通量优势。
组织芯片技术以其高通量、高效率的特点,在疾病研究、分子标志物筛选及药物开发中具有重要价值。这项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的重复性和可比性,填补了传统切片技术在大规模样本研究中的不足。此外,随着空间组学与AI在图像识别与智能病理的发展应用,组织芯片将成为基础科研与精准医疗领域中的重要工具和载体。
参考文献:
[1]周小鸽,王鹏,刘金香,等.组织芯片的基本应用范围.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3,10(6):350-352.
[2]Wooster R. Cancer classification with DNA microarrays is less or more?Trends Genet,2000,16:327-329.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