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不能犯懒,一旦懒起来,这就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其实我知道,当我回到家瘫在沙发上的那一刻起,放假前我的雄心壮志全输了。不过,几本读完之后又反复想起的书,督促着我去写去想去分享。
今年全年,大概看了50本书。在我后面看过的近30本书中,让我不停地想起不停地思考的书却只有7本。
在豆瓣看《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看到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不知道这本书好在哪里,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男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女人。”说实话,我并不这样想,并且由衷的感觉这样去看待这本书太过浅薄。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有两个“我”,一个开朗圆滑,试图融入社会;另一个孤僻固执,只想听从内心。绿子是前者,而直子是后者。所以每当渡边与绿子一起,他会感到快乐,觉得自由自在,完全属于这个社会,但在他的心里,始终牵挂着直子,就像他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自己一样。渡边在直子和绿子之间的犹疑,就好像是两个“我”在作斗争,令他痛苦不已。而永泽就是一个将两个“我”结合的很好的典型,所以他总有一种对外人来说的吸引力,而自己也从不会感到迷惘无助,这样的人,生来就是让人羡慕的。
如果这样去解读的话,会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男女之情,也就理解为什么这本书能够被奉为经典。不过每个人的解读不同,我只是与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在图书馆找村上的书时,意外地发现一本在我书单之外的《天黑以后》。我对村上以及他作品的了解并不多,所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读,没想到后来会这么喜欢这本书。
我最喜欢其中的一句话:“人生不能以明快或抑郁来简单划分的,还有阴影这个中间地带。”读过这本书,就会开始理解,并不是所有好人都是一心向善,并不是所有坏人都是穷凶极恶。没有纯粹的黑,也没有纯粹的白。
“我们穷尽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冲着这句话读了《无声告白》,整本书的气氛都有些压抑,会心疼那个为了父母的愿望而伪装着生活的小姑娘,慢慢地会想到自己。为了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我们到底还剩下多少自己?
这是一本小说,没有太多的道理讲给你听,但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别人的一生, 在偶尔的叹气和久久的沉思中,得到的更多。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一个人的好天气》,就是借用了这本书的名字。书很薄,只有短短100多页,你也根本看不出来这一个人的好天气好在哪里,但女主困扰的每件事,她的每个小心思,就像另一个处于20几岁的你,别扭又痛苦。我最喜欢里面的几句话:“年轻真的好吗,我要为每一件事痛苦,难过。”“我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每天晚上睁开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个人努力过下去。”
年轻就是这样啊,永远有无尽的苦痛和捉摸不透的欢欣。
《月亮和六便士》,被太多太多人推崇的一本书,读了之后就会发现,被推崇就有理由。思特里克兰德,一个坚定的朝圣者,我只能这样形容他。这样的人大概只会出现在小说之中,这样信念坚定,不顾旁人,为画而画的人,怎么会出现在现实中呢。大多数的我们,在第一步信念坚定处便败了。
抛却小说,毛姆对于那些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画的描写,太真实,太震撼。很多地方我都读了好几遍,这字的魔力比画作有过之而无不及。
《送你一颗子弹》是我第一次接触刘瑜。这本书应该是一本散文集吧,但不像无病呻吟的畅销书,你会哑然失笑,也会久久品读某一个细节。既不枯燥也不肤浅,值得一读。
《人间失格》这本书是我在回家的火车上看完的,同样是让人感觉沉重的一本书。找不到与这个世界的一切相处的方法,时时刻刻惴惴不安地揣测别人的想法,这样的心理和生活被写的太真实。
找不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作用,只能不断的依附,哪怕是别人眨一下眼睛,也会在心里默默思考良久。
故事的主人公像每一个被放大的我们内心深处的一只鬼,总有一些时候我们就是他。
读过每一本书,就像重新认识了一遍自己,都总会帮助我们变得更好。就像《岛上书店》里的话:“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