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要给历代皇帝列一个清单,我想大部分人会把朱元璋排进前十。作为一个草根崛起的皇帝,他符合草根的所有特质,甚至是极致:自小父母双亡,家庭困苦,吃不饱穿不暖。他的所有的基础,应该是所有帝王中最差的,没有之一。包括朱元璋最喜欢那自己对比的刘邦,但人家的起点还是个亭长呢。所以说朱元璋的开局可以说是连条狗都没有。
可是他还是逆袭了!他凭借身上特有的气质逆袭了,这些气质就如赵翼对朱元璋的评价: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他凭借豪杰的气质搜罗了一众大明开国功臣,在他的带领下用了几年的时间,缔造了一个大明帝国。称帝之后,朱元璋又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毅力建章立制,繁复详尽的典章细到臣民的每个细节,为明王朝的运行和子孙后代的统治提供制度保障。
但是,他太为让他的子孙后代着想了, 以至于他登基之后的岁月里,一直在为朝代的持续和子孙的福祚殚精竭虑,朱元璋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父母一样,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几乎包办了所有的事情。为了让自己的继承人在继位之后能够顺利地统治下去,他对跟随自己的功臣们举起屠刀,而在自己的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想到比朱标更懦弱的朱允文,他的杀心愈发地重,半数功臣屠戮殆尽。可是万万没想到,他还是低估了他儿子们的人性,低估他他老朱家造反的基因,建文帝的危机并不是来自功高震主的权臣,而是出自睨墙——靖难之役。儿子们的权柄太大,将来势必会影响到了孙子的统治,当时也有人提及,但是护崽的洪武大帝气得要拿弓箭亲自射杀提议的大臣,于是这个隐患就这样被他掩盖了下去,试想,如果当时朱元璋意识到了分封儿子甚至会影响到今后朱允炆的性命的时候,他会如何取舍?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而且依照朱元璋的性格根本不会!因为他的农民出生,他的小农思想,纵观朱元璋的成长经历和出身,他的每一步都有小农民根深蒂固的执着,因为从小受到官吏的盘剥,他对官吏有着发自内心的痛恨,所以上台之后给予微博的薪俸和严厉的惩戒制度,贪污60两以上,剥人皮充稻草,挂衙门口示众。他把大明的百姓也当成自己的孩子,连吃穿住行都安排好了,在给他们戴上镣铐的同时也给他们最大的权力:对待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百姓可以直接押送到京城!试问在儒学为天下的年代,皇帝赋予平头百姓可以造官吏反的权利,可谓空前绝后。
作者把这本书命名为“倒退的帝国”,不难看出,张宏杰对朱元璋的厌恶,不过这毕竟有时代的局限性,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的朱元璋,无法成为我们的标杆,而朱元璋对待百姓也仅仅是把大众从元代的樊笼中解救出来,换到了一个稍显宽敞的牢笼而已。时代还是那个时代,朱元璋不可能推翻前朝后建立一个民主的国家,太过苛求反倒是吹毛求疵了。他的所作所为,后世也有在效仿,朱元璋发明的文字狱,清朝运用到了极致;朱元璋的静态户籍制度,我们的上一辈还有印记;中央集权在明清两代走向巅峰。
不管如何,就像读者爱读草根逆袭类型的小说一样,作为历史的旁观者,我们偏爱这样的角色。朱元璋也奉献出来一个屌丝逆袭的精彩故事,这本书走出一个活生生的朱元璋,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