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化随笔||汉人老家03
行政归属的象征性割裂——元代的区划调整。历史隶属争议:元代前,汉中长期属巴蜀文化圈(如宋代“四川”含利州路,即汉中)。元朝为削弱反元势力,将汉中划归陕西行省,割裂其与四川的文化联系,强化中央控制。身份认同张力:行政划归陕西后,汉中人仍讲川方言、行蜀俗,形成“地理在陕、文化近川”的独特认同。当代宣传“汉人老家”,既回应历史渊源,也试图弥合这种割裂。
“汉人老家”的实质——汉中之名,既是王朝肇始的起点,也是汉水文明的载体;既是多民族融合的熔炉,也是行政与文化博弈的缩影。其被称为“汉人老家”,本质是文化符号的历史层累: 政治符号(汉王朝起源)→ 族群符号(汉族命名)→ 地理符号(汉水文明)→ 现代重构(身份认同与旅游名片)。 正如学者余秋雨所言:“汉中是汉民族的根,汉族人的老家”——此说非指狭义的血缘发源地,而是汉文化精神原乡的象征。
夏至西周,这里有古褒国。先后属梁州、雍州。春秋战国时汉中市内为南郑地,先后分属巴蜀、秦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秦始置汉中郡(治在今安康市内)隶之。
东汉初,郡治迁于南郑(今汉中)。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降张鲁,又改为汉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占据汉中,仍设汉中郡。
三国魏景元四年(263)魏灭蜀,分梁、益二州,梁州领八郡,治于南郑。晋太康十年(289)改设汉国,不久即废。
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萧梁、西魏、北周,内设梁州、兴州(今略阳县)、洋州(今西乡县),并置秦州及70多个侨县。
隋初,汉中内仍置梁、兴、洋州,后改为汉川郡、顺政郡、洋川郡。
唐代设梁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下设梁、兴、洋、集四州;贞观元年(627),废府设道,汉中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汉中属山南西道,道治设于南郑(汉中);天宝元年(742)设汉中郡、洋川郡、顺政郡,后又改为梁州、洋州(今洋县)、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