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年来,随着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词汇也渐渐地开始出现在大家日常的聊天及文章中。
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就是“原生家庭”。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导致自己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就是黑暗的童年经历,这其中就包括父母的冷漠,苛责甚至虐待。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难理解。在我们一贯的逻辑中,解决问题,得先找到问题的根源。目前我们常见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现雏形,而那时,对我们影响最大的,除了学校,就是家庭。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高速发展期和关键期,在这段时间内形成的认知习惯和行为习惯会深深地刻在人的脑海里和心里,很难再被改变,从而影响这个人未来的选择和发展。
所以,对“原生家庭之殇”的控诉并没有错,大家抱怨抱怨发泄不满是合理的,而且还有益身心健康。
但是,我们都知道光靠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可我们也没办法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改变自己啊。
那怎么办呢?
二
很多人没有办法走出“原生家庭之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 他们坚信“因果论”,认为现在的果都是当初的因造成的,因为过去无法改变了,所以现在也无法改变了。
2. 他们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将失败归罪于其他人和事,能更好地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
3. 他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状态,怕做出改变会陷入比现在更危险的境地,所以没有勇气打碎重组
针对这几个原因,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调整自己的认知。而调整自己认知最好的倚仗就是“唯物辩证法”。
1. 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中发展的观点认为: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无论是相信因果论还是逃避问题,其实都是在用静止的眼光看待问题,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取得质的改变。
虽然我们回不到过去改变小时候的自己,但是我们可以把现在的自己当成一个成年的孩童,重新教育自己。
就像小时候被父母责骂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想,如果自己当父母了。一定不会这样对我们的孩子。我们会安慰他,鼓励他,告诉他不要放弃,只要努力,下次一定会有进步的,只要有进步,那他就是最棒的。
你同样可以当自己的父母,用自己渴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自己,治疗自己,陪伴自己开启新生。
同样的,我们还应该认识到,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坚信前途光明,同时又要正确对待困难、曲折,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构成事物的状态和顺序发生变化也会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我们应优化调整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成长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解决困难是永远不变的主题。
如果不敢直面问题,解决问题,那问题只会越积越多,难度就会越来越大,最后给你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无比严重的影响。
如果束手就擒只能是个死局,那为何不放手一搏,勇敢地走出现在的这个状态呢?
害怕改变是永远不可能突破自己,达成质变的。只有勇于打碎重组,才有机会看到更好的自己。
当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操之过急: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我们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并不失时机地促进事物的飞跃。
改变无法一蹴而就,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慢慢来,会比较快。
2. 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观点认为: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们应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看问题
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只有不好的影响吗?
如果你相信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那你一定可以在悲伤的过去和消极的现状中发掘出一些正面的影响。
以我自己为例。
我的妈妈是个十分严厉,控制欲也非常的强的人。小时候只要考试没考好或者不听她的话,就会被骂被打,还会被逼着道歉。在这样的教育下,我变得非常容易焦虑和消沉,患得患失,害怕出错,也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
我一度非常排斥这样的自己,连镜子也不愿意照,面对别人会非常的自卑,一个人的时候又难过的想要立刻死去。
但我还是没有选择放弃自己。
在自救的过程中,我发现过去的这段经历也并不是没有好处。
因为长期处于焦虑当中,我的神经一直非常敏感,也非常地活跃。这就导致我的脑海里总有层出不穷的想法,被很多称为“idea bank”。
因为妈妈的严厉教育让我一直不敢放弃对自己的高要求,会不停地追求进步,也会不断地想一件事怎么才能做得更好。
所以我才会有非常强烈的求生欲,面对焦虑抑郁的自己,会不断地寻找解决方法去实现自我拯救。
患得患失的我有很强的风险防控意识,很多事情都会做好充足的准备以防范未然,所以通常不会出现大的纰漏。
没有主见的我,吸收了很多别人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有很多在我自救的过程中都化作了正面的能量,让我对一些问题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思考。
这些意识让我的自尊心开始逐渐死灰复燃。虽然我的缺点真的不少,但我并不是真的一无是处,还是有一些优点的。
但这样就够了吗?
不是的。
我们还需要认识到,不能单纯地把缺点当成敌人来消灭。因为矛盾双方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你消灭了一个,另一个也会消失。
就像我,吃了焦虑症的药,思维就会变得迟钝,而这是我完全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比如,我完全可以通过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积极思考来滋养我的神经,让它不要再过度敏感,但也不至于那么迟钝。
如今的我,就像很多书里说的,达成了自己与自己的和解,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无论是怎样的我,那都是我。
我完全可以用积极的一面去给自己信心和希望,再用消极的一面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
人不可能完美,但可以不断自我完善。
这样,我就能不卑不亢,勇往直前地走在曲折的成长之路上了。
此番感悟,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