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瞒你说,这是我人生迟到最严重的一次“旅行”。
因为第四年了,“寰行中国文化之旅”经已走过26000公里,而我才终于与它同行!至于之前为何缺席,唉,就不提了。
但他们却告知我,所参加的西安-成都段需要走五天。什么?高速公路800公里不到,仅需11个小时即可穿越秦岭入蜀川,走五天?
这是要搞事情嘛!
结果我倒很喜欢他们搞事情的节奏:这一路造访名胜古迹,算是小甜头,更大惊喜是接触到一众精彩的民间传统文化形态,籍此认识了一位位怀揣初心、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匠人。
五天的见闻丰盛而细腻,仿佛又回到了“车马邮件都慢”的老时光里。公号里无法一一全表,甄选出我最喜欢的部分,与诸位分享。善意提醒:游记虽长,但处处可见这一路寰行中国的文化底色,不妨匀出时间细品。
周家庄民俗泥塑大师—苗春生
说起泥塑,这是陕西民间古老又常见的艺术形态。它的兴起是这方黄土地孕育出来的传统艺术,这里的土壤细腻又带些黏性,经过手工艺人的捶、打、摔、揉,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房屋、家居……成为记录生活和社会点滴的方式。
我们从小顶多捏个泥巴耍耍,结果在有心人手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春生师傅是当中的佼佼者,这行当里名副其实的大咖。但跟我们平时身边和网络上所看到的那些咋咋呼呼的大咖不同,苗大师低调亲和得就像邻家大叔。他的家,就是他的工作室,一栋位于乡间的3层小楼,不起眼。我们从西安驱车一个小时不到即可抵达。推门而入之后却大有乾坤,家里作品简直数不胜数,形态迥异,如同一个微缩的世界,也可看做是泥塑的私人博物馆。
这位就是苗大师,合影一张~
这是工作台的一角
今年已经65岁的苗大师专心做泥塑三十年,年轻时候他做过放映员,所以当时那些农村里播放的电影,如《咱村来电影队》《看戏》《社火芯子》《丰收季节》以及《关中吃》,他都熟捻于心,以至于日后在捏泥塑时还擅长搭建大场景造型。
这位是大师的徒弟:
家里到处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作品: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进入了一个微观的新世界?
下面这张口味略重……
让叔好好看看……好好装个X……
在他家里规模最大的一个泥塑群就是名为《看戏》的一个场景,近700个人物构成了这副作品,细细观察,你会看到各种惟妙惟肖的角色:抽旱烟老汉、抱娃喂奶媳妇、辫子姑娘、戴虎头帽娃娃、卖老鼠药贩、戴金丝眼镜算命先生、维持秩序的民兵……浓郁的关中风情和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是大家在看到他作品时的第一感受。
苗师傅和蔼可亲,一点架子都没有,随意让我们参观,并亲自动手示范如何捏制。难怪慕名而来找他拜师的人遍布大江南北。这些数不胜数的泥塑人物,既是艺术结晶,也是苗大师人生时光的浓缩印记。匠人之心,永远都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啊。
能在岁月的淘洗之下,凝炼出手艺,关键的是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沉淀心性啊。我们看到的是作品,却有太多看不到的艰辛故事在背后闪耀。以往总是被日本匠人的毅力和造物之心所折服,这一次我才意识到,需要跨过这种断裂的认知桥梁,好好看看自己土地上的文化瑰宝。
石门栈道与汉中摩崖拓印大师—张晓光
汉中位于汉水之滨,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不过最令人称道的还是“蜀道之冠”的石门栈道和栈道周边的“汉魏摩崖十三品”,它们展现了汉中在地理上的重要意义以及深刻的文化历史烙印。
自春秋战国以来,古人为了翻越秦岭天险,沿河谷悬崖凿孔,横木为梁,立木为柱,上铺木板、装上栏杆形成栈道。车马悬空行走,极为壮观。石门栈道南起汉中褒谷口,北到眉县斜峪关,故称之为褒斜栈道,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只是今日所看到的栈道为复刻新建,当年的古道则被淹没于800米下的湖水之中。
当年全长235公里褒斜栈道,是沟通南北的军事要道。著名的历史战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发生在此。当然还有无数文人骚客、朝廷官员、游子商人纷纷通过此道进川,大家都忍不住赞叹这伟大的工程,于是纷纷在石壁上记事写诗点赞——放到今天就是不文明的“到此一游”之举啊,要罚的。
但古人的艺术造诣明显更牛逼,结果慢慢形成了今日闻名于世的石门摩崖石刻群,当中以汉朝至宋朝的十三块最为著名,那就是“汉魏摩崖十三品”,尤其《石门颂》、《石门铭》自古被推崇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楷模。还有一著名的曹操真迹“衮雪”,我待会下文会提及。
而将这些刻在石门栈道石壁上的古代文字传播开来,靠的就是摩崖拓印。
拓印其实就是最早的印刷术,即把一张坚韧的薄纸(多用宣纸)事先浸湿,敷在已刻好的石刻或木刻物上,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入字口,待纸张干燥后将墨均匀地涂在纸上,然后把纸揭下来,一张黑底白字的拓片就复制完成了。历史上没有关于拓印术起源的记载,且迄今为止说法不一。基本共识为拓印术始于东汉熹平年间。现存最早的拓印品,是在敦煌石室中保存下来的公元六世纪的遗物“温泉铭”。
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所以,摩崖拓印和普通石刻拓印的区别在于,石刻作品不少位于山崖之上,拓印难度相当高,离不开高超的技巧。我们眼前的张晓光大师,是汉中张氏摩崖石刻拓印的第五代传人,从明末开始到今天,张氏已成为同行里的翘楚,在全国和全世界都大名鼎鼎。流入日本的拓片都有张氏拓印的作品,当今日本书法界每年都有代表团来汉中瞻仰学习。
谢谢他们世代的传承和坚持,让我们还能一睹这样的古法技艺。
张大师为大家详细讲解拓印技巧和历史,并亲手示范如何拓印:
这双手,从事拓印40年,见证了大师的成长:
一些拓印和复刻石碑所用的工具:
每一项参观项目背后,寰行中国团队都为大家准备了体验环节。而现场玩的拓印则是汉魏十三品中最著名的“衮雪”二字,它可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曹操手书真迹。汉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后刻于河中巨石上流传至今。真品则藏在汉中十三品的博物馆当中,我也得以见到真容(下图)。
而张大师的徒弟们还会将拓印出来的内容,复刻到新的石碑上,与誊写名作一个道理。从石头里出来的,继续用石头再往下传承。我们只是作为游人,兴致盎然地看着他们敲敲打打,而换位细想,在漫长的时日里,那手起手落的无数枯燥瞬间,就是你人生的大部分,你能依旧坚持如一吗?
唯有初心之坚持,方得匠心之始终。
昭化古城里看一出射箭提阳戏
最喜欢参观有着独一无二头衔的人文景观,昭化古城充分满足了我装逼的欲望。因为它的地位太特别:
有巴蜀第一县之称,4000多年的历史文明有史可鉴。
昭化古城也是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之城,是研究蜀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重要例证,是蜀汉政权兴衰见证地。
昭化古城由奴隶制时期的苴侯国都邑到秦汉、三国时蜀汉的重要郡县,到唐、宋、元、明、清川蜀古驿道上的重要郡县,再到民国,新中国的昭化县,1953年至今改为昭化镇,在同一地方完整经历了中国地方政权的不同演变,全国仅此一处。
所以仅仅凭借以上这些看点,就得到此一访
和丽江、大理那些古镇不同,昭化古城的商业化更加本真,每个店铺却都是当地人自己架起来开的店面,卖点吃吃喝喝用用的,没人刻意吆喝,也没什么太多游客,结果反而显得悠闲怡然。时间像被调慢了速度。许多人坐在门口,打打牌,喝喝茶,处变不惊,悠悠岁月,就此一生。
我们所居住的民宿辜家大院是当地的名宅。它紧靠东城楼,所处的这条通向南门小巷子在古代住着24户官宦人家,其中有辜、鲁、赵、王四大望族,辜家为四大望族之首,所以才会拥有如此之大的一座宅子。350多年的岁月过去,辜家大院也几易其主。所幸它仍就是目前西南地区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大宅院,其建筑风貌古朴如初,可堪称川北古建中硕果仅存的化石。
辜家大院还曾在抗战时期上演过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当时参战的男青年在战场负伤,住在这家客栈。养伤期间,男青年和店主千金赵晓月坠入情网。而后青年返回战场,之后随国军去了台湾。在那里自然是成家立业生子,和晓月断了音信。 晓月却痴心不改,终生未嫁。于七十余岁去逝。直至昭化开发旅游,客栈成旅游景点,现在的“辜家大院”的讯息被媒体传至台湾,男青年得讯来寻访,了却旧愿,可惜晓月已孤身西去…… 这个故事最终被拍成一部电影《昭和晓月》。
就在这样的古城里,我们邂逅了“射箭提阳戏”。
第一眼看到行程表上有“观看射箭提阳戏”时,我以为,真的是去看射箭。唉,没文化真可怕。但是,周围真的很少有人听过“射箭提阳戏”。如果不是寰行中国,这个名字估计也会永远跟我擦身而过,不得而知。
这种喜剧,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传承最正宗、内容最丰富的傩(nuo,第二声)戏品种。(注:傩戏的产生源于傩祭,最初是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后来变成祭祀神灵的仪式之一,之后再融入歌舞和情节,逐渐形成了最原始的戏曲)。相传当年唐朝天子李世民梦游地府时,亲眼目睹人们在阳世作恶而在阴间接受酷刑的惨状,梦醒后,他便决心创立一种规劝世人向善积德的愿戏,即射箭提阳戏。
它由人和木偶同台演出,其演出形式十分独特。有三十二天戏和三十二地戏,行当分生、旦、净、丑,只有击乐,没有弦乐,整个唱腔主要吸收当地的民间小调和山歌的风格,极富当地特色。它的特点还有: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实行宗族传承,具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特点。其演员均为男性,道具、面具及服装较为精致,面具根据人的脸部、凹凸部位雕刻而成,以民间传说与唱本提供的脸谱为原形,再着色加以夸张塑造。在2014年,射箭提阳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而此次寰行中国我们能在昭化古城里看到这出“射箭提阳戏”,当中表演的老者们,都是寰行中国团队专程去到乡下,找到这些表演艺人,请他们到古城里来特地为我们表演的。这份诚意,打动了在场所有人。
跟我们同行的还有著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张军老师,他在现场听到这部古老的戏剧时,感动得眼泪都要掉下来,戏剧结束更是拉着台上的李老师聊得热火朝天,惺惺相惜。
尚有无暇细说的趣闻
五天在车轮上的滚滚之行,每到一处,兼有数之不尽的故事,远不止以上的内容。我尚未提及这一路,我们还曾站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遥想当年战事的严酷悲壮;
在剑门一睹豆腐的传统制法,围着一桌豆腐宴大快朵颐;
在绵竹的年画博物馆整蛊作怪;
在诸葛古镇的夜晚追着闪电狂拍……
我是一个偏风光类型的拍摄者和旅行爱好者,原本对这种在城市之间穿行的自驾之行并无期望,但感谢别克团队能为我们揭开了如此多本土传统文化的面纱。
满载而归,是我这次寰行结束时的唯一感受,从而也能理解为何今年寰行中国的主题是“文化桥梁”——桥,原本跨越河流沟壑,联结被分隔的两岸;而寰行中国今年要看的“桥”,我愿意理解为古今文化的衔接和贯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今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巨大,存在一种越发明显的时代断层,需要搭起一道桥,再联古今。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尤其是以旅人自居的人。
这趟迟到三年的旅程,总算没有再错过。
【作者简介】
荒梁大叔,曾从事汽车公关12年,目前自由写作、拍摄、旅行,成为斜杠大叔:携程签约旅行家/飞猪签约旅行家/百度认证旅游达人/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微博旅游博主和头条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