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香巴拉》是为“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心旅”项目精心创制的主题曲,由果果影视原创词曲,著名音乐家徐德梁指导,藏族歌手格桑顿珠演唱。→点击聆听←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属于自己的香格里拉。对于虔诚的藏民来说,他们的香格里拉是那片位于中国西南的神秘土地,那里有巍峨的雪山、无尽的草原、峻峭的险峰和深邃的峡谷,它们变幻着色彩,如同一个神秘的梦境,让人沉醉其中。
在藏民的眼中,香格里拉是心中的圣洁之地,是他们信仰的寄托,是灵魂的归宿。他们深信,在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使得香格里拉充满了神秘、美丽与和谐。
而对于游客来说,香格里拉则是一种极致的美,一种纯净的蓝月亮。他们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被这里的人文气息所感动。他们在这里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寻找心中的香格里拉。
无论是藏民还是游客,他们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那份宁静与安详。这片土地,是一个充满了信仰与和谐的神奇之地。无论身处何方,人们都可以在这里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香格里拉,既是一个世界的奇迹,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智慧结晶。
这首歌通过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引用《消失的地平线》对香格里拉的描述和藏族关于神山、神湖等的神话传说,结合马帮出行的历史,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寄托着美好祈愿的香巴拉世界,展现了香格里拉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并融入了家庭的温情、马帮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通过这首歌,我们可以领略到香格里拉独特的魅力,从而更加珍惜这片美丽的土地。
第一句“依拉草原的骏马,蓝月山谷的格桑花,悠扬的牧歌,回荡在那神秘的香巴拉”。开篇借用多个香格里典型的意象——依拉草原的骏马、蓝月山谷的格桑花,以及悠扬的牧歌,分别从天地人的几个方面,为听者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充满自然美和神秘感的香巴拉,引发人们对这个理想之地的向往。在辽阔的依拉草原之上,骏马奔腾,它们的力量与速度,打破了草原的宁静,掀起了一片绿海的狂澜。而在那蓝月山谷之中,格桑花热烈而自由地生长,它们短暂而灿烂的生命,如同山谷中的月光,清冷而温柔。在风的吹拂下,它们摇曳生姿,笑对这世界的宽广与苍茫。
此时,悠扬的牧歌在空气中飘荡,它如同天籁之音,洗涤着人们的心灵。那歌声似乎从远古传来,带着香巴拉的神秘与魅力,让人沉醉在这自然的和谐之中。它像是香格里拉的灵魂,用悠扬的旋律描绘出这个神秘的地方。草原、蓝月谷都是享誉世界的经典著作《消失的地平线》里描述的地点,是香格里拉最吸引读者的所在。骏马、格桑花、牧歌等香格里拉当地独特的意象,包含了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既有广阔的远景概览,也有细腻的近景特写,同时还加入了奇妙的听觉元素,在空间上构建了极好的层次感。
接下来,“卡瓦格博的朝霞,映红了阿爸的脸颊,缅茨姆的白雪,舞出美轮美奂的神话”。卡瓦格博和缅茨姆是梅里雪山十三峰中最著名的两座山峰。其中卡瓦格博是梅里雪山的主峰,在藏族神话里,它是噶举派的保护神,位居藏区八大神山之首,是一位性格刚烈、威猛无比的男神。而缅茨姆峰则神态如同一位端坐的贵妇人,峰顶俊秀、气态高贵,传说是卡瓦格博山神的妻子。
卡瓦格博和缅茨姆峰的神话传说让人着迷。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人文的温暖。卡瓦格博和缅茨姆峰的美丽神话,成为了这首歌里“冰雪奇缘”般的奇遇。这一对男神女神,也是一对风雨与共、千年一梦的生死伴侣,他们南北守望,相偎相依。他们的故事成为了一个永恒的传说,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和信念。旁侧的“五佛之冠”,藏语吉娃仁安,它是位于缅茨姆峰北侧并列排立的五个扁平而尖削的雪峰,仿佛是他们的五个孩子,人们称它为“福禄寿喜财”。
“卡瓦格博的朝霞”,即世界闻名的“日照金山”奇景,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才能有幸看到。金色的阳光从天际线处缓缓降临,洒向洁白的云朵,如同天神洒下的祝福,将雪山之巅映照得金碧辉煌,犹如一座金色的宫殿。据说只有有福的人才能够亲眼目睹这一奇景。“映红了阿爸的脸颊”这一句使用了象征性描写,将藏族男士独特的相貌特征与“男神”卡瓦格博的朝霞奇景联系起来。阿爸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伟岸的胸怀。他的爱如同卡瓦格博高峰一样伟岸,成为了整个家庭最可靠的守护。
在缅茨姆峰上,白雪皑皑,洁白无瑕。这白雪如同一位端坐的贵妇人,神态高贵而圣洁。大雪无痕,轻柔的白雪覆盖在山峰上,象征着洁白无瑕、轻柔绵长的母爱。“舞出美轮美奂的神话”,圣洁的雪山集聚了天地间的精气,幻化出了香巴拉这一个神秘的理想王国,在这个王国里,人们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没有了世俗的纷扰和烦恼。这一句没有对香格里拉的自然环境进行具象化的描写,而是通过虚实结合的巧妙手法,为听众营造了一个富于想象的意境。事实上,真正的香巴拉并不在现实中,而在每个人心中。只有用心去感受、用爱去呵护,才能让香巴拉永远存在。
接下来,“皎洁的蓝月下,草原帐篷外不老的阿妈”,这又是一个象征性的场景刻画。在皎洁的蓝月下,广袤的草原帐篷外,伫立着一位不老的阿妈。“蓝月”“草原”“帐篷”“阿妈”,歌词用由远及近的意象铺陈,赋予了这一场景极美的镜头感。这几个意象均是《消失的地平线》中的典型代表。“皎洁的蓝月”如同纯净的湖水,倒映出这片土地的宁静与神秘。“不老的阿妈”,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永恒与生机。帐篷,这是家的象征,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承载着香格里拉人们的希望与梦想。在书中,在香格里拉世代居住的人们受纯净的水土的滋养和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熏陶,能够保持长寿和青春。这是一种美好的祈愿,也给予了我们如何对待自然、对待生命的良好启示。
随后,“期盼的目光,凝望马帮远去的古道天涯”。在蓝月光下,阿妈站在草原帐篷外凝望马蹄消失的古道天涯,眼神充满了深情和期待。她的目光穿过高原的风雪,越过万水千山,落在远去的马帮身上。此处既展现了母亲对远去的亲人的思念,同时也从侧面展现了马帮人肩负养家的责任、不辞辛劳踏上漫长而艰难的茶马古道谋求生计、创造事业的情怀。“古道”“天涯”这样的字眼,精炼地反映出了茶马古道的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以及道路的漫长和艰辛。
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的离去,映射出旅途的艰险。然而,“阿妈”知道,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是他们接触世界的窗口。商帮的旅程是艰苦的,他们行走在海拔高达4600米的高山险峰之间,历经风雪、悬崖、泥石流等极端气候的考验。然而,“阿妈”的胸怀如同大海一般宽广,她愿意让孩子去历练,去飞翔。
歌曲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守住了“家”和“业”,它可能是几代人的传承。“阿爸”的形象是充满期待和寄托的。他希望儿子能成为家庭的顶梁柱,有责任、有担当。时光无法抵挡,“阿爸”总有一天会老去,但他的脚步、他的智慧、他的期望都将传递给儿子,指引他踏上茶马古道,追寻那遥远的天涯。
接下来,“山间又开满格桑花,天仙般的姑娘已长大”,以简单的景物描写和一个“又”字,完成了时间的切换。随着时光流转,山间又盛开了漫山的格桑花,犹如一片绚烂的彩霞,映照着大地的美丽。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象中,一位少女含苞待放,她就是那个曾经的小女孩,现在已经长大成人,成为了天仙般美丽的姑娘。她的出现,为这片山水增添了更多的灵气和诗意。这位少女如同那绽放的格桑花,灵动而绚烂,她的眼中散发着清纯的光芒,让人为之倾倒。她的长发披散在肩头,随着微风轻轻飘动,仿佛是仙女下凡一般。她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那纯净美好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美好。
少女作为一个新的唯美意象,被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寓意。她可以是一位温柔的女儿,为家人带来无尽的关爱和温暖;她也可以是一位浪漫的恋人,与爱人共度甜蜜的时光;她还可以是一位贤惠的妻子,为家庭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无论哪种身份,她都是那么美好和令人向往。随着少女的成长,她将经历更多的人生历程。而无论是在亲情、友情还是爱情的诠释中,她都会成为最美好的存在。她的故事将会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传奇,为这片美丽的土地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活力。
之后,“吉祥的红嘴山鹰,盘旋在那红墙蓝瓦”。红嘴山鹰,在藏族人民心中,是福运的象征,是神圣的吉祥鸟。每当它们在天空中盘旋,都被视为祥瑞的预兆。而“红嘴山鹰盘旋”,是香格里拉最为尊贵的佛寺松赞林寺独有的奇景。红嘴山鹰与红墙蓝瓦交相辉映,构建出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它象征着祥瑞与安宁,象征着家人们对远行的马帮队伍虔诚的祈愿和深深的祝福。
红墙蓝瓦,是藏族建筑的独特风格,它的色彩对比鲜明,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红墙,是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蓝瓦,是他们对天空的敬仰和对自由的向往。红墙蓝瓦,就如同一个温暖的家园,为每一个远行的人提供庇护和安慰。而那盘旋在红墙蓝瓦之上的红嘴山鹰,是家人们为远行的亲人祈愿的象征。他们的祈祷和祝福如同红嘴山鹰的翱翔一般,虽然不能直接送到亲人手中,却永远高悬在他们的头上,陪伴他们走在茶马古道的那段旅程。红嘴山鹰、红墙蓝瓦,这些象征着祥瑞和安宁的元素,在歌词中汇聚成一股暖流,流淌在每一个听者的心间。它们不仅是香格里拉的特色,更是家人们对远行亲人深深的祝福和思念。
随后,“幽深的峡谷中传来,马帮归来的号角”。这幽深的峡谷,与前文的“古道天涯”相互呼应,凸显了马帮穿越横断山脉、崇山峻岭、激流险滩的坎坷历程。而那号角声,则是马帮胜利归来的重要标志。这一句描绘了一幅马帮满载而归的美好画卷,号角声打破了峡谷的宁静,为家人带来了亲人归来的喜讯。实际上,歌曲中那个“骑着马,吹号角”的孩子,正是年轻马帮中的一员。他承载着父亲的深沉如大山般的爱,不仅仅继承了祖辈的衣钵——走茶马古道养家糊口,更是继承了中华文化中古而有之的“家文化”。
“家文化”,这是由一个家族在岁月长河中历经沧桑所形成的价值观、信念、传统和习俗。它包含了“责任”、“担当”、“诚信”、“团结”、“尊重”、“关爱”等丰富的内涵,这些元素在代代传承中逐渐形成了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华大地上,千百年来,“家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华文明的河流中。它汇聚了无数代人的心血和智慧,犹如那茶马古道上的每一粒尘埃,都蕴含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而歌曲中的孩子,正是这个古老文化的继承者,他将继续承载着家文化的光辉,踏上那古老的茶马古道,走向未来。
之后,“满含幸福泪花的少女,舞起吉祥的哈达”。哈达,这藏族人民行最高礼仪的用品,如同圣洁的使者,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敬意和祝福。少女含泪舞起哈达,这是她对马帮归来的喜悦,也是她对美好生活的一种颂歌。这一幅场景,又充分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之美,将人与人、人与景的和谐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那舞动的哈达,似乎在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深化了整首歌的主题和意蕴。少女舞起哈达的那一刻,她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祝福。她的舞姿与周围的山水、人物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这一幕不仅展示了藏族人民的美好生活,也传递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
香巴拉那山峰南侧的说拉垭口,是连接云南德钦和西藏左贡、察隅的交通要道,是古代“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之一,每年的夏、秋季节,过往马帮、朝山者、农牧民络绎不绝。“马帮归来的号角”,是商帮凯旋的声音。阿妈终于放下了心,而心上人也“满含幸福泪花”。这样的温馨,与冰寒的香巴拉对比,与白雪皑皑的雪山,以及险峻的山峰对比,古代商帮之路,也是人定胜天的主旋律。
可以想见,古代马帮,一路虽然艰险,却也是阅尽美景无数——你看那蓝月谷的格桑花开,抬头望向那卡瓦格博峰的积雪,还有那盘旋在天空的红嘴山鹰,雄秀险的大峡谷,流水潺潺的溪流,这些美丽的、像梦境一样的美丽景物,是人类向往的那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家。也是马帮渐行渐远,又从远方也要拼命赶回家的茶马古道天涯之路。
“和谐之家”也是“家文化”的重要体现,它来源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期盼”“幸福”“思念”,这些家庭成员中表现出的“爱”,就是家文化极有品行的秩序与和谐。
事业“传帮带”,“阿爸”就像老鸟带着小鸟觅食那样,交给孩子最好的、最有用的技能。他教给儿子的是“商道”“天道”以及“家道”。让儿子明白,商帮之路,天高地远,此去经年,千山万水,出发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更好地守住一个“归期”。
结尾“这是神秘的香巴拉,这是梦开始的地方,这是梦中的香巴拉,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家”,如一曲悠悠的收束,将整首歌的主题装点得如诗如画。香巴拉,这个遥远的理想王国,披着神秘的面纱,静静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它既是梦想的起源,也是梦想的归宿。这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外桃源,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片净土。在香巴拉的怀抱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脉动和世界的和谐。在这个绿色的家园里,人们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演绎着生命的华章。
香巴拉是梦想的摇篮,它孕育着无数人的希望和梦想。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愉。我们将自己的心愿和渴望播撒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等待着梦想的生根发芽,等待着美好的未来。香巴拉,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们领悟到了人与自然共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里是我们永远的家园,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神秘的香巴拉,这个梦开始的地方,这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向往。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家园,让我们的梦想在香巴拉的怀抱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歌曲中还有一条隐线,那就是企业家精神,它与现代企业家精神一脉相承,那就是逆商。逆商AQ(逆境商数)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应对能力和逆境适应能力。高逆商的人能够保持冷静,在逆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应对困难,并从中获得进步和成功。
走茶马古道的商帮,不仅需要胆量和勇气,更需要高逆商。他们所经历的险境和困难,不仅仅是风霜雨雪、峡谷险峰等恶劣自然环境,还要面对商道上的风险。此去千山万水,马驮人背的原始贸易,是否真如出发前计划的那样挣个盆满钵满呢?如果因为一次险境,马驮的货物掉入深渊?又或许,在以物易物的过程中,千难万险驮过去的货物,因贸易逆差蚀本而归?这些都是从古至今商人们可能面临的商业险境。而走茶马古道的商帮之逆商,是挑战,是勇气,是排除万难,是高逆商。
古代商帮如此,现代企业家亦如此。商圈中的企业家身处商业逆境,培养的是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梦中的香巴拉》曲中人是商帮、马帮,他们又何尝不是今天的企业家们呢?
在外风餐露宿,艰难万险,排除万难,终要凯旋而归,这是商道之战,是战无不胜的马帮精神。这种精神映射到后代的身上,足以感知,传承的力量多么伟大。今天的企业家们,又何尝不是那敢于担当、勇往直前、逆境改运的马帮精神!
这首歌曲主题还体现了茶马古道马帮精神。它是美丽的、探险的,来自心中的热爱,也映证了《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对香格里拉的场景描述。那变换着的场景,随时变化的天气,无数在梦境里交织的来自香巴拉的爱,也是由香巴拉一个点窥见一斑的表现手法,呈现出丰富的歌曲色彩:幽谧的蓝月谷、雪白的雪山、粉色、紫色的格桑花、洁白的哈达,红嘴的山鹰、枣红色的骏马、绿色的草原等,这么美好的、神秘的香格里拉呈现在一首歌曲中,它已是创作的浓缩与高级之美。
这首歌词的点题之美,在于“信仰”的呈现:洁白的哈达、马帮出发和归来的仪式——吹响号角,这些都是藏族文化中表达信仰的方式。而歌曲中的信仰,是依靠“信念”来延伸的,马帮文化,最初也是靠着信念来走远方,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也不管那风餐露宿,一路风雨一路歌,豪气盖四方。也因此,《梦中的香巴拉》,它本身就是一首马帮“豪气盖世”的酣畅淋漓之歌。
附:《梦中的香巴拉》歌词
依拉草原的骏马,蓝月山谷的格桑花,悠扬的牧歌,回荡在那神秘的香巴拉。
卡瓦博格的朝霞,映红了阿爸的脸颊。缅茨姆的白雪,舞出美轮美奂的神话。皎洁的蓝月下,草原帐篷外不老的阿妈,期盼的目光,凝望马蹄远去的古道天涯。
山间又开满格桑花,天仙般的姑娘已长大。吉祥的红嘴山鹰,盘旋在那红墙蓝瓦。
幽深的峡谷中传来,马帮归来的号角。满含幸福泪花的少女,舞起吉祥的哈达。这是神秘的香巴拉,这是梦开始的地方。这是梦中的香巴拉,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