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总结末尾,引用了一位音乐人的话:“少年急切地说我要证明我自己给你看,实力可以被证明,感受却不能。你可以提升自己的实力,却不能左右他人的感受。所以,我用音乐认识自己,而不是用音乐让他人辨识我。”
每次读到这段,通体畅快。很多人都在说:“我要通过做某件事让他人认识我,认可我。”在我看来通过做某件事认识自己很有必要,让他人认可我?这恐怕不是由你决定的。
把让他人认可自己当作目标,久而久之很容易迷失自我。当你的心思放在了“如何让他人认可我”上面,关注自己的时间就少了。拼尽全力地讨好他人,反倒容易忘记如何提升自己。
如今有人喜欢立人设,也就是塑造一个大多数人能接受的还比较喜欢的形象。在我看来,普通人是没有人设的,人是多面的,在不同的情景中有不同的模样。每一个模样都是真实的自己。
最近看到某音乐人前几年的微博语录,很喜欢,想着记录一下。
1.面对正见偏见高见愚见照单全收并怡然自得,是二十多岁做事情时应该炼成的本事。再之后一步,是不再在内心定义这些对立面和极性,消解分别。遇到通常被认为是愚昧可笑的人也不再产生智识层面的优越感,而是略过。遇到打扰当然可以反击,但大部分时候没那个必要,小事情,略过就可以了。
我的理解:除去善意的指正,那些偏见愚见并不值得我们花时间花精力。偏见愚见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都不会被完全消除,也没必要被消除,不同的声音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人生短暂,时间有限,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才能让自己在面对这些烦扰时更有力量。
2.一切文艺创作均如是。不用担心创作的东西不被人接受于是退而求其次采取一种较为通俗的策略。世界之大,总能有几个懂你的;而不懂的,彻底不感兴趣最好,一知半解才麻烦呢。
我的理解:前几天看到有歌迷说某歌手每次发新歌都会对歌迷说“承蒙关照”,歌迷们很感动。“承蒙关照”没错,但无论是音乐还是戏剧抑或是其他文学作品,作者创作出的东西都在传递他的思想,发出他的声音。创作的目的不是让所有人买账,不是点击率高就一定好。
最近的某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创作者跟受众是平等的。你爱听就来,不爱听就走。你欣赏我的作品,我欢迎,你不欣赏,我也不强求。
有欣赏自己作品的人固然是好,欣赏是要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思考的,欣赏不等于盲目追捧。
3.忽略那些站在时代浪尖上摇曳生姿的,关注那些被时光过滤后仍然坚挺的。时间已经帮我筛选出了经典,何必把生命浪费在当下的流行里亲自筛选——此乃“充分利用时间”另一解。
我的理解:时间能筛选出经典,在当下时代被流量控制的,并不能被认定为经典。“喜欢的人多就是好”这一论点毫无论据可言,被流量和流行裹挟前行,不也是一种悲哀?
4.日常生活里所认为的一切对的、合理的,在另一群人看来则可能是完全莫名其妙的。而一些完全不可理喻的事情,则可能是另一群人的家常便饭。以己度人,就不可能与这个世界搞好关系。
我的理解: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听听别人的意见?为什么我们认定为合理的事情就不能有更多的思考?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总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使别人想到的再不可理喻,听到了,也能刺激你的大脑运作起来。
5.真相和实话往往不那么美好,但还是应倡导。宁可接收不甚美好的真相,也不能浸淫在假面和泡沫里。喜爱幻觉带来的短期麻痹,后遗症终归还是会在某一刻积累爆发。
我的理解:有一句话,如果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人都会幻想,幻想自己成为了幻想中的自己。
在幻想中笑得张扬,这一瞬的快感不能让我们产生持久的动力。
沉浸在幻想中,不倒退,已是万幸。
喜欢的佳句太多,以另一句结尾吧:
“如果回忆会发出声响,那么今天的蜻蜓振翅和雨前惊雷都归你 。”
回忆的声响尚无体会,好好过,日子能发出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