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ABC法则”,A表示事件,B表示思想,C则表示结果。
表面上看,A的发生往往会导致C的结果,有什么样的A,就会产生什么样的C。
就比如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很多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情绪的出现是由事件A引起的。
但实际上,“ABC法则”的作用机理却是从A到B,在到C,即A—B—C。
也就是说,外部事件的发生,首先会让我们的情绪产生波动,进而才导致不一样的结果。
正如心理学上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思想积极,那么情绪自然是好的,如果我们的思想消极甚至被扭曲,那么情绪也将被扭曲。
诚然,一个人用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态去看待生活,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卡耐基曾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这样写道:“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我们盲目和别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深以为然,一个人总是不开心、不快乐,大都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态去看待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
有些人在遇到烦心事的时候总能看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况也只会往好处去想,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人生自然也就豁然开朗。
但是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只要稍微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会各种抱怨,做一些消极的事,说一些丧气话,不仅让自己的心情越来越糟糕,就连身边的人也会受到影响。
一个人经常不开心,其实大都和自己的心态脱不了关系,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那些经常不开心的人,要么容易胡思乱想,要么想要的东西太多。
容易胡思乱想
很喜欢杨绛先生说过的一段说:
“我们曾如此渴望生命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是啊,世界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年龄,什么样的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你的人生本就与他人没有多少关系。
可是即使深知没有多少人会在意自己,也避免不了你总是会想太多,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放在心上。
别人无意间和你说过的一句话,过后你总会反复琢磨,甚至揣摩对方说这句话的含义。
当别人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没有叫你一起,你就会怀疑别人是在说你。
就连别人正在讨论的一些话题,让你比较敏感,你也总会忐忑不安,生怕别人会提及你。
所以你看,有些东西想得太多,只会让人越来越不开心,对于别人的看法没必要太在意,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你才会开心许多。
想要的东西太多
王阳明曾说:“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人这一辈子,不开心的一大原因就是想要的东西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东西可望不可即。
对于那些别人轻易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总是一个劲地羡慕,甚至在心里嫉妒不已。
看见别人过得风生水起,日子越过越滋润,不是抱怨,就是怪世界不公。
如果一个人的欲望能少一点,对于得不到的东西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快乐也就会多一点。
但如果说你一昧的去和别人作比较,别人有的你也要有,一旦你的能力无法满足你的欲望,你就会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颓废。
所以,对于那些不属于你的东西要学会放手,不要太过于执着。
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也要学会看淡、看开,学会给自己的内心定期进行清理,把不重要的通通丢掉,只有这样,你才会变得开心、快乐。
作者:岁寒三月。
愿你我都能成为理想中的大人。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