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周末,笔者的朋友作为乡镇的扶贫中坚力量,按照镇里的统一安排,依然从早到晚战斗在扶贫一线,而我则贴身陪同了一整天,从目睹的一些现状,我有个深深的感慨:脱没脱贫,到底谁说了算?
清晨8:00,本是周末,但是朋友还是和往常一样收拾好公文包,拉上拉链之前特意看了下,扶贫手册带了,贫困户收支计算表带了,贫困户档案资料目录表带了,甚至连橡皮擦子、印泥都带了……
上午,朋友在他领导的率领下,和同事们共同在室内完善扶贫手册——一式两份——得纯手工填写,说实话,本来,这扶贫手册是在平时的工作中填写的,但谁都无法保证填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虽然平时也填了,大多数只敢用铅笔轻描淡写,但这是经不住检查验收的,所以,在通过领导们的审核之后,大家集中、统一用中性笔再次填写,从头到尾,每户估计要60分钟,两份就是两个小时,而听朋友说,他们每人都帮扶了5户,也就是说仅仅填写一次扶贫手册得10个小时。然而,扶贫手册还不是唯一,还得有帮扶手册、走访记录表等——一式三份——能让我的朋友躲一边哭一会么?
领导还是比较英明的,当天的任务是本年度拟脱贫户的扶贫手册填写及相关佐证资料的收集。这样,直到下午4点钟,才算基本完成室内任务,于是朋友带着扶贫手册、带着印泥驱车前往贫困户家,我有幸见证了整个过程,并详细的记录了这个过程……
第一户,60多岁的老太太在家,带着5岁左右的孙子。老太太对朋友很熟悉(这足以说明我们的帮扶干部是经常深入贫困户家中的),但却叫不出他的名字和职务,我特意指着墙壁上的公示牌说,这是我们的丁主任,是你的帮扶责任人。老太太“哦”了一声表示她知道了,并且客气的给我们拉凳子坐下,接下来,我模拟省市的验收组对老太太进行了提问,结果令我大吃一惊:老太太说她知道自己是贫困户,但却不知道贫困户是2014年通过自己申请(向村里要的),组里开会、村里开会通过再公示后确定的;老太太说她并不知道她享受哪些扶贫政策,但当说到给她的存折上打了几千块钱时,她表示知道钱到账了;当问及老太太对脱贫的想法时,她一脸茫然的对着我们说“脱贫是啥意思?”这个过程中,5岁的孙子穿着“小小特种兵”的衣服,一直拿着奥特曼的玩具守护在奶奶身边。
第二户,80多岁的五保户,早些年生了个孩子,但因为其他原因夭折了,自那之后,他就一个人生活,住的房子是平房,三间,但特别清爽,窗明几净,墙壁上也贴着帮扶责任人的公示牌。我先进屋,故意客气的和老人打着招呼,老人一脸茫然,询问我是谁,找他干什么,还好朋友停好车之后及时进屋了,他俩像老熟人一样唠起嗑,而我则只能时不时插上一句话。老人享受计划生育特别扶助,每年4000多块,同时五保经费每年超过3000元,住房虽然不是豪宅,但也不存在安全隐患,自来水已经通到了厨房的水缸里。但问及他对脱贫是怎么认识的,很明显的有些不满,“我最近到村卫生室查了下,他说有些贫血,我还想下周到县里医院全面做个检查呢!”一听说医院,朋友马上借机询问180、351政策,老人一脸懵逼,无奈之下,朋友只好举例子向他说明,但我从旁边能感知老人仍然不能完全理解,更谈不上复述这个政策了。
第三户,孤独的百岁老人,我们先经过的时候她家门是开的,老人在门口坐着,但等我们去登门的时候却发现门是锁着的,朋友在门外用力喊着,再用力拍着大门,就当我们认为老人不在家时,她却颤巍巍的打开了门,朋友因为其他原因得暂时离开五分钟,嘱咐我先和老人聊几句,正事等他回来再办。得令之后,我特意笑着走向老人,但很明显感觉到了一种无形的距离,“你是谁呀,你找谁?”老人口齿清晰的冲着我询问。“我就找你,我有朋友找你,我能进屋和你说吗?”我开门见山,可是对方却摇着头,指着自己的耳朵,“我耳朵不好,你说你是谁?”无奈之下,我只能放下斯文,对着老人的耳朵说明了来意,当他知道我的工作单位之后,特别兴奋的拉着我朝室内走,并客气的要给我泡杯茶。在老人的推荐下,我找了个小矮凳子坐下,老人则给我讲起了她的传奇故事,但当我搭话时,她却表示听不见。后来,朋友来了,他俩像久别重逢的老友般拉起手,我听到老人对朋友表示着感谢,不仅感谢党、感谢政府,也感谢朋友给她带来许多优惠政策。
脱贫的要求是“两不愁,三保障”,对于以上三户来讲,不愁吃、不愁穿,住房、就医都得到了保障,而且个人的收入也远远超过了脱贫线,都是孤寡老人,除了五保、低保的收入外,加上今年的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共计约6000元的收入外,还有田地的租金、补贴,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10000元,按道理脱贫是不成问题的。但政策规定,脱贫得考核贫困户的满意度,尽管乡村干部苦口婆心的说了一遍又一遍,脱贫不脱政策,但是他们还是担心自己一旦脱离贫困户就不能再享受这些政策了。再者,让这些七老八十岁的老人说清楚180、说清楚351 ,确实勉为其难,可是不说清楚得扣分,扣谁的分呢?
能不能脱贫,到底谁说了算?是验收组,还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