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饮食观
孔子一方面说,“君子要食无求饱”,要人积极上进,对饮食不要过度追求,吃得太饱,吃得太好。自己又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该怎样理解?孔子所处时代,烹调技术比较粗糙,吃的谷物往往伴有未脱尽的壳,多为粗制的食粮。所谓“精”,只是挑选优质好米,以免病从口入。“食不厌精”并非是指过分追求食物的精美。在联系上下文,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所谓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具体内涵,到底他老人家说了什么。有关原文如下: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翻译为:粮食不嫌舂得精,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变味了,鱼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过时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正确,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主食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到醉乱。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从以上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列了几种情况下,他不吃。反过来,可以知道,他对饮食的讲究更多的是讲安全卫生,其实是科学的,健康的,有道理的,对我们养生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可归纳以下几点:
一、粗细搭配,细嚼慢咽
与孔子的时代相反,如今的问题是,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人们吃的倒真的越来越精细,反而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偏食、便秘等问题。对于当代人而言,最好“食不厌粗”,适当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做到粗细搭配,对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发慢性病的防治大有好处。而“脍不厌细”是说切肉要细致,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老年人、脾胃病患者、肥胖人群更要充分咀嚼。
二、吃肉不能比米面主食多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使餐桌上摆放着各种诱人的肉食,也要控制适量,不要超过主食的量。肉吃多了伤脾胃,因此要注意与谷物搭配,饮食要均衡。
孔子的说法得到了现代医学的充分论证。吃肉太多不仅会让脂肪在体内各处堆积,诱发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因此,吃肉要科学,以多禽少畜、多鱼少肉、荤素搭配为宜。禽肉和鱼肉,肌纤维相对较短,容易消化,脂肪含量也低,可以保护心脏,预防高血脂。就餐中,吃肉要保持“意犹未尽”的感觉,吃到口舌发腻才停筷就已经伤身体了。
三、饮酒适量,不可失态
唯酒无量,不及乱。相传孔子酒量很大,但从不失态,“不乱”便是孔子喝酒的标准。
每个人的酒量不一样,喝酒要掌握好分寸。如果一个人的酒量是4两,喝1、2两最为合适,小酌不仅怡情,还能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喝超过酒量的3/4就属于过量饮酒,严重伤肝、肾不说,还会失态。酒一下肚,肉也会多吃,从而引发多种疾病。长期酗酒,容易产生精神依赖,常因情绪激动而酿造家庭和社会悲剧。想喝酒不伤身,除了控制量,还要注意不要空腹饮酒,或把多种酒混着喝。
四、吃饭别说话
食不语。孔子吃饭时绝不会和弟子探讨问题,不仅是因为礼仪,还关乎健康。
吃饭时说话容易噎着,老人、小孩常因此发生意外。食物进了呼吸道,甚至可危及生命。边吃饭边说话,食物还来不及细嚼就被咽下去了,会增加肠胃负担,对于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此外,人们边吃边谈,不仅吃饭时间长,还意识不到“饱”的感受,往往容易吃多。即使做不到严格意义上的“食不言”,也要保证说话时别嚼。
五、注意食品安全
对于过时、变味、变色、腐烂的食品,他是一概不吃的。这些情况我们也是不要吃的。对于切得不好,烹饪得不对,酱料放得不对,没有姜,他是不吃的。这是从他个人口味的情况出发,如肉切得不好,他宁可不吃,免得塞牙缝。一般从市场上买回做好的肉和酒,他是不吃的,这是从食品安全出发的。今天面对诸多食品安全问题,不管有无品牌,已经没法让人相信谁的时候,我是主张大家有时间自己动手去烹饪,尽量不买现成的,也不买零食。总之要吃一些安全可靠的食品。如不能让自己放心的食品,宁可饿着,也不要去吃。否则病从口入,后果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