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雷雨》,看过《日出》,看过《原野》,看过《北京人》。曹禺先生四部著名的话剧我都看了。正如人所评价的那样,我相信,曹禺先生的剧代表了戏剧界的一个高度,就像鲁迅先生的文章代表了文学界的高度一样。他们都是时代与社会的一座山,是泰斗,是巨擘。曹禺先生真正是站在社会人生乃至宇宙世界的角度去俯瞰整个人间,深刻洞察着人性与灵魂。因现实的苦闷而去寻找,在话剧的世界中去探讨,曹禺先生把他的满腔悲鸣和一腔热血投注到剧中的每个人物身上。我看到了,不只是一部剧,两部剧,更是看到了曹禺先生那爆发出的熊熊燃烧着的思想的火焰与浇铸不灭沸腾不息的灵魂。我听到了,曹禺先生对着社会,对着世界,声嘶力竭般的咆哮,因苦闷与困惑而怒吼。这一切,所体悟的一切,仿佛我的心。
《雷雨》并没让我有多少感动,只是深感命运的嘲弄。想起那句话,“人的一切努力只是成就了宿命”,曹禺先生果真是深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日出》表现得比《雷雨》要好,没有那么精准的巧合,不露声色的,让人觉察到处于社会中随波逐流下内心的隐痛与挣扎。陈白露自杀了,但依然怀抱着日出的希望。“太阳升起来了,黑暗躲在后面。”期待着阳光,却仍然觉得“太阳不是我们的”。无助与无奈交织,宁愿不要看到曹禺先生那光明的尾巴,没有梦幻的乌托邦的遐想,光明那样无力。
看《原野》时,我哭了,哭了很长时间。不得不承认,是剧中的表现主义手法深深打动了我,那神秘阴郁的气氛完全感染了我。但是,最让我流泪的,是处在社会中人作为人的苦恼。那是活的人,却始终有着一副总也解不开的枷锁。人在肉体与精神上的束缚下走向的极端,不只是扭曲与变态,这极端便是自杀。看《原野》时,我便想了许多,看后也慨叹许多,但只能流于思索惆怅,徒有百感交集,不会有答案,万念俱灰。我想,连曹禺先生也不能为此找到一个好的出路。这就是人生。如果会有好的出路,假如还留有些许光明,曹禺先生也不会残忍到让他笔下的人物一个个的都用自杀来结束自己宝贵的还很年轻旺盛的生命。
还记得《日出》中陈白露的顾影自怜:“长得不算难看。。。还这么年轻。。。”。曹禺先生固然是深爱他笔下的人物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让这些美好的生命消逝的。但是,对于这些人来说,死亡或许是他们此时此刻所能选择的最好方式,是他们摆脱残酷走向光明的唯一方式。花瓣自凋零,野草尽焚烧,生命的结束竟是这般唯美。人的生命在于鲜活,而此时的人却恰恰被鲜活所累。人与社会总是存在的,过去并行存在,现在并行存在,以后还将继续并行存在下去。
我想,曹禺先生的写作应该是实现了艺术的宣泄与净化功能的。他把现实的伤痛都移情到一个虚拟的世界,情感在那里得以喷涌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