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回
外面飘飘洒洒的雪花再一次纷纷扬扬地洒向大地。
晋南的这块土地是块盆地,涑水河在这儿拐了一个弯,赐予了我们一块稀不烂烂的盐碱地,不长庄稼不长草,饿得人是到处跑。远处的峨眉岭上时不时的露出一块块护砌,点缀着这白雪皑皑的缤纷世界。听村里的老人们说,峨眉岭是从黄河岸边普救寺那个地方起来的,至于去往何处就不清楚了。中条山上的风就像一个大口袋。呼啸着卷起地上的狂沙,撕扯着每一个路上行人的大棉裤。
幺巷里的那棵大槐树也不知是栽于何时?也不知是何人所栽?五六个成年人都环抱它不住。
大槐树万强中干,随着年代的久远,形成了一个硕大的树洞。娃娃们正在树洞里逮猫虎(捉迷藏),撒欢的紧,哪顾得上冬天的寒冷,嘴里不断冒着哈气。刚到嘴边的鼻涕“哧溜”又被吸了进去,冻得胖嘟嘟的小手肿得像个馍馍。有的娃们手指头都被冻裂了好几道口子。不知道听谁说。麻雀的脑袋砸碎了,涂抹在手上可以治冻伤。幺巷里的巷门楼子上正有两个小娃在上面掏麻雀窝,回去将麻雀交给他奶奶,让奶奶帮他把麻雀放在炕烫的瓦片上,然后慢慢涂在娃们的伤口上,到底管不管用,在娃们的心里至少管用。
出了幺巷的西门,就是高淮村的村西头。杂草丛生,芦苇漫地,有的涨至三米多高,时常会有一些豺狼出没,好不吓人。往西再有八里路是邻村城子埒村,涑水河从村中间划过,将村子一分为二,河西归猗氏县管辖,河东归虞乡县管辖。河两岸的百姓虽同属一村,共饮一水,无奈只能望河兴叹,分河而治。
黄昏渐渐远去,夜幕开始降临。骤雪初停,地上的白雪将快要进入黑夜的那一层纱帐撕的稀巴烂。地面上的返照冲向天空中,倒显得格外亮堂。刘增赶正抱着一堆柴禾向村西头走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将地上的厚雪踩地咯吱咯吱响。他将柴禾放在地上,顺手点着了起来,说是豺狼怕火,见了火就不敢进村了,刘增赶这个名字也取得好,增在当地方言里是厉害的意思。赶是将野兽赶走。他每次想到父母为他取的这个名字,好不得意。
望着刚红的火星子,刘增赶开始双手向前,圪蹴在地上,盯着火堆发呆,浮想联翩,思绪万千......
小时候一直很好奇,自己怎么出生于名叫“高淮”的这么一个村庄?
它不像人家其他旁边的村庄,让人一听就很明白。像廉家庄、张家庄、关家庄、朱家庄......这一听就让人知道这个庄子上啥姓为大姓。还有曾家营、千户营、黄旗营、田旗营、常旗营......这一听也让人明白,这些村子原来是退兵还农、休养生息的屯兵之所。唯独高淮,和周边村子一比较,倒显得那么不伦不类,怎么会取这么一个名字?真是令人费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听村子里上了年纪的一通偏寒(讲解),也就慢慢了解了一些。
高淮村刘氏族人为本村之大姓。刘氏祖先姓刘名择端,生于明朝建文年间,祖籍河南。
1399年8月。明太祖朱元璋(原名重八)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起兵攻打朱元璋之孙建文帝朱允炆。祖上刘择端适逢此时,随其南征北杀、攻打江山。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城并称帝。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开始论功行赏。念其祖上刘择端有功,邀其祖上刘择端进京,共享荣华。实奈祖上因年事已高,老疾不能任事者,主动请辞。遂允其供职于虞乡县衙,以度余年。
祖上在虞乡县当值期间,因忙于公务,长期往返于虞乡县和猗氏县之间。每次都要路过高淮村这片滩涂地。
高淮村古属涑水河冲刷平原,地势北高南低,雨季水漫四野,如在泽陂。旱时终年不涸,芦苇丛生。每当祖上从猗氏县办公完回,骑着高头大马,脱去浑身疲惫,总要站在高淮村的最高处驻足观望。望着碧水东流,波光粼粼,水鸟栖息而居,比翼双飞。这山水秀美,尽收眼底。整天的冗务繁身,顿时间烟消云散。遂决定在此择高地而居,并取名高淮。
刘增赶能记住的也就这么多。自己的先人从哪来到哪去他知道,但自己去往何方倒有些彷徨了。
火堆渐渐熄灭,刘增赶也缓过神来,缓缓地站起身,将蹲在地上发麻的两条大腿踢踏了起来。拽了拽身上的羊皮子大衣,扭身向家走去。只听得套门“咣当”一声,今天就算过去了。
夜深人静更漏响,万籁悄悄入梦乡。
高淮村寂静的连村庄的呼吸都听得见。土围墙上的斑鸠(俗称野鸽子、楼鸽、乞求、咕咕)也停止了影动,渐渐进入了梦乡。
注释:
高淮
高.择高地而居。从下而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
淮.<名>
(形声,从水,隹(zhui)声,本义:指清水、也指水名)
淮、淮水也-----《说文》
江淮河济为四渎-----《尔雅》
其浸淮泗-----《周礼.职方式》
<形>
淮雨------《尚书大传》。注“大雨之名也”
未完待续
2019年12月31号潦草于苏州寒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