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人生之路》开播,原来是根据路遥先生的作品《人生》改编的,我赶紧找原著来看。读这本书之前恰巧刚刚读完司汤达的《红与黑》,看完后我觉得高加林跟于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书中的大马河就是高加林人生的岔道口分界线,是现代生活和农村生活,国家干部和农民,浪漫爱情和乡村爱情的分界线。
读书渡上的金身抵不过权势法力无边,读过书的傲气又低不下高贵的头颅
高加林虽然出身寒门,但他的父亲用劳动换来的钱供他上学,他身上的泥土味冲洗得差不多了,他有了一般人们所说的知识分子的“清高”。
他虽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在村里当了一名老师,那是一个很受尊重的角色。因无权无势,他的教师工作被别人顶替了,他不得已回村当一个农民。
他因此变得消极颓废一蹶不振,他觉得前途暗淡无光,人生没有了意义。
网上比较热议的“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话题很应景,高加林有读书人的清高与执念。
我曾经也是这样,读了一点书,读书人的傲骨没学到,傲气倒沾了不少。一方面觉得自己看过更好的世界,讨厌大家谄媚奉承的样子、讨厌成年人那种“体面”、讨厌大家的势利和看人下菜;另一方面,浑然不觉中又慢慢向这些靠拢,曾经鄙夷的行为像影子一样附在我身上,怎么也甩不掉。
想起一段话:考试得了高分,不叫有知识;茶余饭后能高谈阔论,也不叫有知识。这些场合下,知识虽然有用,但是这些知识都不太牵扯到具体的得失,所以只是智力游戏。只有当局势不明朗、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办,而错误的判断又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时,你要是能因为有知识而敢于拿主意,这才算是真有知识。这不是在说,实用的知识才是知识,而是在说,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罗祥老师说:我们因为无知而读书,读书又让我们真正的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浅薄。拒绝读书是一种愚蠢,但是因为读书而滋生出骄傲与傲慢是一种更大的愚蠢。
都说学历是下不来的高台,脱不掉的长衫。我觉得并不是下不了高台,脱不了长衫,是现实扼住喉咙,是理想被社会蹂躏。因为出生不同,出了校门人生的机遇千差万别。我太理解这种感觉了,有钱人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和扶持,总是可以光鲜亮丽,穷人却要摸瞎走很多弯路。
想起大张伟的一句话:现在的人活的很痛苦,因为他们太知道别人是怎么活的了。
高加林虽然出身农民家庭,没走过大城市,但他平时阅读涉猎的范围很广,因此眼界比一般人宽。
高加林的忍住报复情绪,他渴望远走高飞,渴望出人头地。
我想只有农村出来的人才知道为何我们不想当农民,但在一些世人眼中却成了忘根的“农村出来的人”。
高加林痛苦而又无奈,他费力地装扮得很农民的样子,他把不甘和痛苦施加到劳动上,他的吃苦和逞凶只是为了不被别人看低,好像通过这种方式他就可以得到一些精神的解脱。
他的心躁动不安,他不想在农村待下去。可是,别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选择了纯洁的野菊花,又向往红玫瑰的浪漫
在低迷时期,巧珍的出现和陪伴,安慰,同情,让他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依靠。
但事后他后悔冲动跟巧珍在一起,他甚至觉得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在一起,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就要拴在土地上了。
他满身黄尘当了农民,但他不相信永远就是这个样子。
此时的高加林很矛盾,他既想要巧珍热烈的爱意,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虚荣心和报复心理。他公开和巧珍的关系,那是他对农村旧道德观念和庸俗舆论的挑战,也是对傲气十足的“二能人”的报复和打击!高加林在失意的时候遇见了爱慕他的刘巧珍,心中不免感动,产生了爱,但他总是在伺机逃离那个落后的地方,向往远方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想寻求精神上更有共鸣的伴侣,因此内心很矛盾。
而巧珍以为落魄的高加林自己便可以配得上,不了解高加林想要的现代文明。
我觉得感动和爱不一样的,全心全意的付出,可以换来感动,但未必换得来心动,因感动或因受到外界打击,而从某个人身上得到宽慰,因此产生的一段恋爱关系是虚弱的,或许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当一方从低落的状态中出来时爱就慢慢消失了。
在一个人能量很低的时候,关爱他是很容易滋生感情的,但是当你的关爱使他能量逐渐恢复变高,这种感情便变得很难维持。开始不太理解,觉得共患难不是该更长久吗?后来才明白原来这不叫共患难,只是因为能量低,比较容易接受他人的援助罢了。
巧珍是燃烧自己去爱,加林只是被这种爱感动。巧珍那种令人心醉的爱情,令高加林从灰心丧气的情绪中,重新激发起对生活的热情。过去向往和追求的意念,又逐渐在他心中复活。
这时村书记和马占胜为了讨好加林军转干的叔叔,给加林开后门到县里工作。加林到县城里当记者,从前那个遍体鳞伤,内心极度痛苦的加林消失了,他出色的工作能力让他的生活里充满了鲜花和掌声。他觉得他应该又有更好的生活,他的另一半应该是学识渊博,能和他产生共鸣,但是他的良知又告诉不能辜负巧珍,以至于他幻想巧珍能变成他理想画册里戴头巾的模样。
加林面对爱情是幻想憧憬美好,过于追求完美,过度地活在幻想里。他对巧珍的爱,像是在受到挫折后的一剂良药,巧珍的出现,让他内心的理想世界得到安抚,也暂时麻痹内心的伤痛。可人的欲望总是让我们既要又要,可人们忘记了,得到些什么就要失去些什么。
在县里,加林和同学黄亚萍相互吸引,同时黄亚萍的家世背景也让他把爱情和前途联系在一起。他反复考虑,觉得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贻误了自己生活道路上的重要转折,无论是从前途和命运的考量,还是单从找爱人的角度看,亚萍比巧珍理想得多!因此他选择亚萍,和巧珍分手。
巧珍对加林的爱,是义无反顾,是奋不顾身,更像每个人青春年少时懵懂冲动忘我的爱恋;而亚萍的爱,是理智后的权衡。黄亚萍,是典型的,我爱你,可我更爱我自己。黄亚萍爱的是加林的才华,前提是脱离了农民身份的才华,其实高加林也是这种人。
苏格拉底说的:爱情是一种理想,而且很容易错过;而婚姻是一种理智,是综合选择、比较后的结果。对待感情,加林和亚萍都很现实。
当你遇到一个精神很契合的人,不断地交流和接触,到了精神上的快乐,就会想进一步发展。而事实上,两个精神和谐的人组建家庭也不一定能把柴米油盐过好。但是人就是这么贪心,既想要一个生活伴侣,又想有一个精神伴侣,还能永远在两出戏里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曾经看过一段有意思的话,男生要有3个老婆,一个在家里洗衣做饭的,一个在身边谈天说地的,一个在远方常常思念的。对应了生活的琐碎,灵魂的契合,还有心中的渴望。感情观的摇摆,是加林本质的不成熟和虚荣,也有现实中精神层面无法逾越的鸿沟。阅读时对高加林唏嘘,怨愤,但飞鸟与鱼能共同生存吗?
我觉得这给我上了很现实的一课,两个在精神或者物质纬度存在代差的人,是无法有效沟通的,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话都讲不通,怎么共同生活呢?
碰过扎手的玫瑰之后,才发现爱的依然是野生的雏菊
所有人,远观的时候都是那么完美,男的风度翩翩才华横,女的温柔可人乖巧靚丽,真正朝夕相处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教人真正看清一个人。
曾经幻想的罗曼蒂克恋爱,实际上是加林对一个未曾进入的维度世界的沉醉。
跟黄亚萍在一起后,黄亚萍的任性骄纵让加林越来越怀念巧珍。
加林爱巧珍,更爱自己,他把黄亚萍当做跳板,去触摸遥不可及的梦。可这一切如他对黄亚萍的了解,知之甚微,又虚无缥缈。
我觉得不管是巧珍还是亚萍,加林无论选谁最后都会后悔。如果当初选了巧珍,久而久之他也会厌倦巧珍的单调,嫌弃她只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无法和他拥有共同话题,会怀念那个能和他高谈阔论充满神秘魅力的亚萍。
杨绛先生说:你喜欢吃草莓你会毫不犹豫的买下它,如果你不喜欢吃香蕉,但考虑到香蕉助消化,你还是会买它,所以喜欢是单纯的,不喜欢才会权衡利弊,在你犹豫的一瞬间,其实已经做出了选择。
加林从始至终爱的只是自己。当他落魄时,巧珍崇拜式的爱给足了他自信和优越感。当他平步青云时,亚萍给他画的蓝图让他的自我更加膨胀,感觉自己已是人上人,不管什么时候他只爱能让他感觉自己真不错的那个人。
当加林还沉浸在对未来的幻想时,一封他走后门的举报信给他的雄心壮志浇了一盆冷水,他瞬间被打回原型,变回农民高加林。
我觉得这是冥冥之中,早有定数。就像他单位的领导叫“景若虹”,我觉得这个名字是有深意的。景,前景。若,好像,仿佛。虹,彩虹。高加林的前景就像彩虹一样,看起来很美,但其实是虚幻的,短暂的,容易消失的。
他也知道眼前升起的是一道虹,但他宁愿把它看作是桥!然而他希望的那种“桥”本来不存在;虹是出现了,而且色彩斑斓,但也很快消失了。高加林仍然要面对的是自己的现实。
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后,高加林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爱巧珍,他跟亚萍分手了。可是,当他回到大马河时已物是人非,巧珍嫁人了。
高加林爱的是巧珍,但是一开始他不明白那是爱,后来他春风得意时,他把前途看得比爱情重要。黄亚萍与其说是他的爱情,不如说是他的前途和未来。在可以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前途大好,在东窗事发不可选择的时候,他只剩自己可怜的爱情。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大话西游这台词用在高加林身上最合适不过了。世界就是用失去来教育人们要学会珍惜。
高加林和《灵与肉》中的许灵均对比太明显了,许灵均在困境面前挣扎过后是那样的坦荡。许灵均对于同样大字不识一个的秀芝是那样的感激和包容,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爱情观和家国情怀是高加林所望尘莫及的,这或许是时代的缘故,也或许仅仅是性格决定的,又或者是两者经历的不同。
愿我们都赤诚真诚,脚踏实地,明白自己内心真正所想,不要丢掉珍贵的人。
有爱的能力和勇气,也有转身离开的魄力
巧珍是真善美的化身。她虽然没上过学,但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加上她天生的多情,形成了她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村里的人只看见她外表的美,而不能理解她那绚丽的精神光彩。
她在有文化的人面前,有一种自卑感。因此她决心要选择一个有文化、而又在精神方面很丰富的男人做自己的伴侣,所以她爱上了高加林。
她很好,但是她给不了高加林想要的前程和资源,一开始她不在高加林选择的范围内,只是高加林的美梦被外界打破时,巧珍积极争取,因此高加林才看到了她。在这之后,但凡有一点更好的选择,我觉得高加林都会离开,去遵从自己的本心。高加林没错,巧珍也没错,人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欲望而战。如果可以,最好看得清一点,做选择的时候谨慎一点,选了就要负责任。
有些人觉得巧珍是恋爱脑,我不这么认为,她是将自己对于文化、优秀、视野的追求的部分寄托在了高加林的身上。她一方面在精神上仰慕高身上散发出的读书人的志向和眼界,另一方面在农村劳动中践行坚毅果敢的品质,所以她整体感觉很富足,有着对美好的向往,也愿意面对日常的琐碎,生活艰难却有盼头。所以,我觉得即便没有高加林,她也能把生活过得很漂亮,因为她自己有坚强向阳的生命力。
我佩服她的勇气,羡慕她的决绝,或许人生本就该如此,何必在意别人如何看待,想做的事就去做,不留遗憾才是对的。
我在巧珍身上,看到了青春之花在蓬勃绽放,看到了青春的热爱、青春的激情。巧珍是让人敬佩的,她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所爱,为了自己爱的人,她也能勇敢地放手,她智慧又通透,她善良又上进,这样的巧珍未来一定会幸福的。
爱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分开的时候,绝不拖泥带水,巧珍单凭这一点就值得尊重。
我心疼巧珍,但同时也深深地庆幸。我觉得她和加林结合在一起也不一定会幸福,相比物质上的匮乏,精神上的不对等才更加可怕。一个心高气傲的文化人和一个温柔勤劳的乡下人,一个不甘落后想远走高飞一个只看得见当下和眼前,一个不愿被拘泥束缚于泥土中一个深扎泥土里。
加林出卖自己的感情,以换取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他太清醒了,清醒到能克制、控制自己的情感。他是利己的,是会权衡利弊的,是不满足于现状的。我想,无论是巧珍还是黄亚萍,都不是适合站在他身边的人。就像黄亚萍写给加林的诗,他是雁,代表思乡,可是不会永远停留在故乡,他要飞,飞向蓝色无边际的天空,那才是真正属于他的地方。他所有的努力都只为了配上他的野心,他要强,十分要强。有追求是好事,可若是追求远大的事物,在不断追求的过程弄丢了最初的自己,那是值得同情的 。
而巧珍虽然不喜欢马拴,但她知道既然选择了就要承担责任,不会随便答应后又抛弃别人。巧珍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对自己的感情负责,这是在感情上巧珍和加林和亚萍的区别。
“永远不要因为深深地、充满热忱地爱上了一个毁灭你的人而感到羞耻,因为毁灭只是他们的本性,而深深地、充满热忱地爱却是你的本性。”
不用“完美主义”看待活生生的人,不用“理想主义”看待现实的生活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不是地理上的距离,而是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后拉开的视角视野,格局观念等方面的距离!慢慢地就像分属两个世界!
刚开始因为高加林是主角,因此用正面的道德标准去要求他。他必须善良,有责任感,对喜欢自己的女生专一负责不离不弃,他必须是正面的,有道德感,不违法乱纪,嫉恶如仇的。后来发觉这不是一本小人物逆袭的正能量小说,它是赤裸裸的人生展示。高加林因为农民身份,没有背景工作被顶掉,去城里卖馍害怕被人看不起像老鼠一样东躲西藏,去舀粪像过街老鼠一样收到那些高等人的奚落谩骂。
道德感救不了他,遵守规则也救不了他。他只能抓住机会拼命往上爬,他对不起同甘共苦的巧珍,但是,人性就是这样就是自私,永远先考虑自己。可能刚开始我是以巧珍的视角来看待高加林,觉得付出热列的感情就能把人牢牢的拴住。当我换成高加林的视角,突然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如果是我,我也不会甘心,一直被人踩在脚底。人永远都是自私的,在利益面前,不要对那点可笑的感情抱有太多的期望。
所有人都在骂高加林,但是大部分人又是高加林,站在他的角度看,他是个知识分子,农村容不下他的灵魂,所以他拼命的往城里挤,而且他也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在感情方面,对于巧珍和亚萍,在最初的阶段,他只看到了她们身上的优点,随着慢慢的接触,才认识她们或是不懂风花雪月,或是刁蛮任性,无论怎么取舍,都是没有完美的选择。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纠结在思考,换作我是高加林到底选巧珍还是亚萍呢。读到最后才明白,高加林的选择偏离了现实生活的根本,太过追求理想化的生活,所以最后得不到也不配得到巧珍这样纯朴善良的女孩子,同时也“高攀”不上黄亚萍这种城市白富美。
我一直在想,高加林错在哪?是错在追求好的东西吗?是错在用感情换取前途吗?我觉得高加林的悲剧有他自身的原因,但社会也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
书中“哪怕是粪,上面都盖了一层权利,这种可悲可笑,到现在又变化了多少呢”。高加林教师下了当农民,大家不奇怪,因为村长高明楼的儿子高中毕业了。高加林突然又在县上参加了工作,大家也不奇怪,因为他的叔叔当了地区的劳动局长。村里人对这类事已经麻木了,谁也没有大惊小怪。人们有时骂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但他们唾弃的不是这种风气,而是因为自己不是这种不正风气的受益人,感到不平衡!
可悲的是,我们一面唾弃,一面又充当其中的一员积极或被动地实践。当够不到这样的机会时,埋怨社会不公。当类似的“好事”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却不会觉得不公,而只会为此沾沾自喜,小心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马占胜和高明楼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消失。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有时毫不顾忌地给像高加林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当头一棒,使他们对生活更加悲观;出于个人目的,他们又一下子把这些人推到生活的顺风船上,使得这些人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自己顺利得有点茫然。
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祖国的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祖国的未来也得指靠他们!
当然,作为青年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邪门歪道去实现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一种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