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可能增多你内心的格子

西方有句谚语: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保险柜就在你的面前,而你手上没有打开这个保险柜的钥匙,只有一把锤子。那么,用锤子开保险柜,既危险又无用。

佛学里有个词叫“空杯”。就像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就装不下更多内容,这时就需要清空存量,就是把水倒掉,才能有容载能力。

对应在人的一生,的确需要随时清空存量思维,放下成见,去接纳新的观点和事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没错,我理解的格物致知,就是把内心的格子尽可能的增多,把认知分门别类地放进这些格子里,以便于随时调用。

再回过来看向西方的那句谚语,如果我们手里拿的不再是把单一的锤子,而是一个工具箱,工具箱里的工具种类齐全。这时开保险箱就是手到擒来之事。

尤其在变化如此之快的社会中,你只有一边清空存量,一边努力奔跑。

如何获取认知,两种方法,一种是听,一种是读。

可是,有多少人能够理解“知”的原始含义呢?在古代,“知”是分为“失”和“口”,“失”就是箭,“口”就是靶心。

那么,用箭射中靶心称之为“知”。所以,“知”是包含两层含义:光是了解还不够,还需要行动。

用了解去推进行动;用行动再来优化了解。如此反复循环,最终才能把箭射中靶心,这才能称之为“知”。

行动总需要定目标,目标定得远大是好事,却不怎么利于当下行动,所以需要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就是把大目标切分为小目标,如果还不利于行动,那么继续分解,分解到每个目标都能完成,然后组合。任正非说过,做阶段性正确的事,所以,大目标是方向,小目标根据每个阶段,上下起伏,时左时右无所谓,很正常。

毕竟真实社会也有像丛林社会真实的那一面,菲兹杰拉德说过,一个人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一流智者的表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