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孙女今年八岁。长得十分乖巧,身上的文艺细胞不能算多,但对舞蹈、音乐、绘画的兴趣却不小。上学期报名参加课外兴趣班,她妈妈征求她的意见时,她一语破地地说:“除了跳舞和画画,其他我都不考虑”。当然,古筝除外。因为她早就说过:“我长大后要当一名古筝老师”。
小孙女开始学古筝是四年前的事。那时她上幼儿园小班。她除了能够随时随地闻乐起舞外,并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因为她妈妈会弹古筝,她就跟着学上了。我记得她初学古筝时弹过一首练习曲叫“小绵羊”。这首曲子的旋律、节奏、指法都非常简单,但小孙女学得却很认真。假期,她爸爸开车带着我们全家出外旅游,一路上小孙女不断在哼着“小绵羊”这首曲子:“咪来多来咪咪咪,来来来——空,咪咪咪——空,咪来多来――”。后来车上的人都跟她一起哼了起来,十分热闹。
小孙女上中班后换了一所幼儿园——孔祥东艺术幼儿园。她继续选修古筝课。随着学习的深入,小孙女在古筝技巧上又掌握了大撮、小撮、揉弦、琶音、摇指等手法。弹奏的曲目也由浅入深,从“小绵羊”、“北京的金山上”、“上楼”到“彩云追月”、“渔舟唱晚”等。现在正在练习考古筝四级的曲目“灯月交辉”、“故乡的太阳”等。
兴趣归兴趣,学习毕竟跟兴趣不能划等号。尤其当把任务加在学习上时更是如此。小孙女学弹古筝的经历也是如此。有时为了掌握新学的手法,古筝老师总会在一定时间内布置较重的任务。这时候小孙女就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她除了用跟妈妈讨价还价的办法,还会采用“偷工减料”的办法。当以上这些办法不能奏效时,她只能用眼泪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委屈了。
我每次看到小孙女在弹古筝时的无助表现时,心里总是感到不舒服。于是我就想着法子出面去安慰她,鼓励她。我对她说:“我的宝贝孙女的古筝弹得越来越好了。你不是说,练好古筝弹给爷爷听,爷爷会很高兴的吗?”我不仅这样说,还经常在她弹古筝时认真地听她弹奏。每次听罢,我除了赞赏她弹得好的地方,告诉她我听后愉悦的感受,还要给她指出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听了她弹奏的“灯月交辉”,觉得她弹得有些急促和浮躁,我就提醒她:“灯和月在什么时间出现的?”她说:“晚上”。我又问:“夜深人静时还会像白天哪样热闹吗?”她说:“不会”。后来她按我的提示又弹了一遍。听罢,我兴奋地对她说:“OK!就这样”。她听后露出满意的笑容。在听她弹奏“故乡的太阳”后,我发现她弹得很平淡,便问她:“故乡的太阳跟别的地方的太阳一样不一样?”她说:“一样”。我对她说:“是一样,但也不一样”。她问:“为什么?”我告诉她:故乡的太阳跟别的地方的不一样是因为一个人对故乡的亲人和环境的感情很深。所以弹这首曲子时一定要有感情。该激动时要激动,该抒情时要抒情。后来,小孙女按照我的建议将这首乐曲分成三段:“太阳升起时故乡的人们充满着希望”,“正午休息时人们在树荫下享受春风的暖意”,“傍晚,人们满载一天的收获时的欢乐和喜悦”。结果,她将这首曲子弹得有声有色,光彩照人。
听小孙女弹古筝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就好像“故乡的太阳”一样。同样,小孙女练古筝也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因为她坚信“练好古筝,弹给爷爷听,爷爷一定会高兴的”。
(此文摘自贺耀钧老师的博客,写于2012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