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出身在英国牛津的姑娘,扶霞·邓洛普。书中记录了她十多年来在中国追寻美食的旅程。
由于母亲教外国学生英语,很容易接触到外国美食,所以扶霞从小就开始探索吃喝领域,家里总是弥漫各种奇异的味道,但作者认为中国菜很不一样。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到了中国,作者更是接触到了地道的中国美食。
扶霞于1994年抱着严于律己,精心做学问的心态来到四川大学交流学习,却被成都这座城市巴适安逸的生活所同化,用作者原话说就是“成都这个城市,别说实现计划了,制定计划都根本不可能。从唐朝开始,这里就以生活安逸闲适著称。因为气候适宜,土壤更是传奇般的肥沃。成都人不用特别努力地工作也能吃得好、玩儿得开心。”
扶霞很难静心学习,其他的外国留学生也渐渐喜欢上这里的生活。她的意大利室友花了大把时间打麻将;一个年轻的丹麦学生就在公园闲逛,跟着一个看上去体质孱弱的老师傅学武术;还有的爱聊闲天儿…
而被四川美食吸引的扶霞就走上了一条中国美食的“不归路”。她还特意花了三个月在四川的烹饪学校专门学习了厨艺,从此成为了一名美食家,每走到一个地方她都会尝试当地菜肴同时还可以了解当地文化。当然,和大部分歪果仁一样,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接受所有的中国美食,比如第一次吃皮蛋的经历就让人啼笑皆非。
一家装修挺前卫的香港餐馆,上了皮蛋作为餐前开胃小吃。蛋被一切两半,搭配泡姜佐餐。那是我第一次去亚洲,之前几乎没见过晚餐桌上出现这么恶心的东西。这两瓣皮蛋好像在瞪着我,如同闯入噩梦的魔鬼之眼,幽深黑暗,闪着威胁的光。蛋白不白,是一种脏兮兮、半透明的褐色;蛋黄不黄,是一坨黑色的淤泥,周边一圈绿幽幽的灰色,发了霉似的。整个皮蛋笼罩着一种硫磺色的光晕。仅仅出于礼貌,我夹起一块放在嘴里,那股恶臭立刻让我无比恶心,根本无法下咽。之后,我的筷子上就一直沾着蛋黄上那黑黢黢、黏糊糊的东西,感觉再夹什么都会被污染。我一直偷偷摸摸地在桌布上擦着筷子。
尽管有很多中国美食并不能让扶霞一开始就容易接受,但秉承着自己大胆探索的精神和对当地人热情款待的尊重,她还是一步步通过这些食物了解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拥有着丰富的美食经验的扶霞不像是那些为博人眼球的国外博主,带着偏见对中餐做测评,而是从一个歪果仁的新视角给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更加难得的是扶霞还学到了中国烹饪的精髓:刀工,调味,火候。
题目中的“鱼翅”和“花椒”是只有中国菜中才会出现的食材,扶霞用他们作为题目恰好标志着了解中国美食奇妙而又复杂的旅程的起点。在书每一章的结尾,都有一道作者扶霞从各地学来的地道菜肴的做法,像回锅肉,鱼香茄子,担担面……让我们不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酸甜苦辣,还能亲自动手尝试烹调。
切记不要夜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