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班级家长群的妈妈发出一张图片。大意是:现代女性快速衰老的真正元凶是弄作业。很快,有多位家长跟帖附和。
弄作业已经成为家长在家的一份免费工作。其难度、强度和心理承受程度远远超出单位的工作。妈妈们自嘲,没有工资的工作干嘛这么较真儿!
近日,浙江一小学叫停家长签字,家长告别作业签字,告别家长作业。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大多数的学校,家长都需要检查作业并签字。
弄作业这件事,已经真正影响到家长的生活,甚至亲子关系。
刚刚妹妹发来信息吐槽,每天辅导刚上一年级侄子做作业都快疯了。
回想,四年前,我也是这样的。我以为自己是个爱孩子的懂教育的妈妈,但在上小学的孩子面前,感觉自己多么无助和崩溃。想疯,真是瞬间可以。
为什么面对学龄的孩子,为什么面临作业,家长就变得失态,变得癫狂?
原来,家长和孩子不同频,才是真正的元凶。
从幼儿园到小学,家长和孩子还没有实现角色的转换,彼此的认知不在一条线上。
家长认为:那点学习,算啥嘛?这么简单都听不懂?
孩子却说:我认不到字,读不懂题,我有什么办法呢?我就是听不懂呀。
家长认为:我讲了那么多遍,咋个就理解不到呢?是智力有问题还是学业恐惧?
孩子说:这个就是太难,我以前没有学过呀。
事情的真相是孩子就是不懂。
从幼儿园纯娱乐过渡到一年级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思维上,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准备。
原来,家长站在成人的角度,高高在上,以为自己讲得多好,还声情并茂。
不料,孩子忽闪着大眼睛,不知道你在表演什么。你讲得再好,孩子听不懂,只有茫然无助地看着你。
所以,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孩子的归零的状态,学习与孩子沟通,询问孩子有哪些不懂?把他当着真正的孩子。他什么都不会,仅此而已。
其次,花时间训练。一年级的孩子,如白纸一张,可塑性极强,这是训练孩子最好的时机。比如教孩子写字,可以先示范,向孩子展示如何写字,逐渐过渡到一人写一部分。分解内容,再小步学习,孩子慢慢就有成就感。
再次,用简单明确的语言表达。孩子知道的很少,稍微深奥的词,就不明白意思,让孩子很有压力。如果,将一个词换成通俗易懂的,把一句话拆分成几句简单的小语段,孩子学起来就更容易。
最后,让孩子参与制定标准。一年级是建立习惯的好时机。比如,每一天的日程安排,每件事情要花多长时间等,可以邀请孩子一起讨论,参与制定。孩子会遵守自己的约定,因为他会看中自己的权利与能力。
总之,与孩子保持同频,才是辅导作业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