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感悟2.15 - 情绪的真相

      喜悦、愤怒、恐惧、悲伤、自责等等所有这些情绪,统统都是自心所现。自心本具两套机制,一为发展机制,一为保护机制。

      喜悦、阳光等等积极情绪皆是自心发展机制的显现。

      恐惧、愤怒等等负面情绪都是保护机制的显现。

      “我”之所以不自由,就在于:遇事,不受控制的起情绪。明知不想、不该愤怒,却控制不住的怒火中烧。明知不必害怕,却胆怯无法开口、迈不出脚,没有勇气前行。自知光明正大,却无缘由的产生自责、在乎别人评判的眼光。人之所以痛苦,根源就在于内心的冲突。而冲突的双方:a为生命的本愿力,b为自心在自己整个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简称为心的缠缚)。举个简单的例子:

        别人欠我钱,我想叫别人还钱。叫别人还钱的念头是生命本愿力,可这个念头之外缠缚着一堆念头:“我叫别人还钱,别人会怎么看我”等等一大堆心的缠缚。

      恐惧也是一样:

      老师让我上台发言回答问题,明明知道问题答案,上台后却脚发抖说不出话。回答问题是生命本愿力,这个念头之外缠缚了一大堆潜意识底层的限制(这些多是幼年成长过程中,母婴互动阶段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也就是最幼年时心的念头受阻(粗暴阻断),产生的自心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正是保护自心的机制,它会抑制自心本愿力的表达)

      上述两个例子的心理缠缚都在潜意识,区别在于有的深、有的浅。潜意识上层的缠缚较容易克服,底层的缠缚更难克服。(也不可一摡而论)

        这些心的缠缚会外在表达为一系列不受自心所控的情绪。

        不明真相的我们,以为自己的情绪是,我们遇到的人、事、物、境的“不对”“不应该”“坏人”“坏事”所产生,于是加深我们思维逻辑层面的是非对错的评判,于是将负面能量投向对方,并在自己的大脑给予“他错我对”的自我认知,加深用情绪对抗情绪的互动模型,负反馈,出苦无期。

      出苦之道是:认知情绪的真相,时时保持这份觉知,向内求(观自心),不向外求(评判是非)。只有先在自心深处解决了自心的缠缚,才有可能向外真正解决现实的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