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资源“翻台率”这个词之前,先说说最近的操作的几个项目,对我反思提升销售效率感触很多。我们的项目相较于动辄上亿的施工以及大集成项目来讲,九牛一毛,但利润率相对不错的几百甚至上千万信息化项目,也算令人垂涎,只要有机会,没有人愿意放过。
以往我所在行业的信息化项目落地周期在一年也算正常,超过一年,似乎也能接受,在一年内能够落地,自然鼓舞雀跃!
今年一季度,同时落地了几个项目,第一个在某地的1000万隧道信息化集成项目,项目从接触到落地,已经有将近2年,投入的售前售中人员也有10余人;第二个某地200万桥梁信息化集成项目,落地周期也在三年,投入的售前人员约5人;第三个某院校200万科研实验项目,项目落地周期大概不到3个月,投入售前人员约3人。
假设以上每个项目投入资源以人员为核心,组成一个资源池,每个人代表资源池中的均等一个单元,那么以上三个项目每个单元资源产值,项目1每个单元资源年均产值=1000万÷2年÷10=50万/年/资源;项目2=200万÷3年÷5=13万/年/资源;项目3=200万÷1/4年÷3≈270万/年/资源。
任何一个企业资源一定是有限的,企业的任何战略布局,战术执行,一定也是基于能够利用的资源基础上,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化变现,其实就是效率提升的核心。企业的资源并非一年只能用一次,也并非每份资源一直被占用,资源利用与产值很难呈线性关系。
1000万产值看似很高,但是均摊到企业投入的没份资源上,年均产出仅仅50万,13万就更显得惨烈。200万的产值看似一般,但是每份资源的实际年产出确是270万。
我们大部分人是感官物种,对一个人的倾慕始于容貌,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尊重。对于数字也是如此,先是总体数据,因为总体最具有冲击力,而后是人均数据。对于需要进行一定的简单逻辑组合即可推出数据一般视而不见,或者主观屏蔽。
资源利用必须要像饭店翻台一样,高翻台率才能提升饭店的营业额。扩大经营面积,增加菜品,提升服务质量,这些资源的投入看似也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如果翻台率不高,饭店的营业额也只能是0到1的增长,而很难1到N的复制。
企业资源利用亦是如此,有时候我们招兵买马,筹措粮草,就像扩大饭店经营面积一样,筹集的资源越多,需要维护的成本越大,协调工作越多,但是否能够保证效率真实提高,产值指数增长,核心恰恰是现有资源的“翻台率”。
我们的资源浪费一般会有几种形式出现,一种是资源利用失衡,有一些资源闲置了起来,一些资源利用过度,资源与需求满足错配。一种是资源一直被某一个项目拖着,腾不出来。还有一种就是资源变成了小白鼠,总被拿出来实验。
提高资源“翻台率”,也就是提高公司资源的利用效率,这里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信息准确度。
在一个多流程,长业务链条的,精细分工的组织结构当中,对于市场信息的传递方式一般是“串联式”,而不是“并连式”,这就回导致信息传递的遗漏和主观判断误差。前方需要的仅仅是炮,后方提供的弹药却可以炸掉一个碉堡,资源浪费,或者前方要炸掉一个碉堡,后方却只提供了几条破枪!
前几天深圳某智慧城市项目,因为信息侦察不到位,最早乐观判断项目收入囊中,到中间出了第三者插足,勿判要被撬单,而后进一步了解情况,是一个正常流程性担心,前后三次改变信息口径,导致公司内部资源却被错误调动,一班人马反复调整方案,造成资源浪费。
所以信息有效传递不仅是串联,也可以尝试头部资源的并连,保证信息能够多个角度去评判,得出一个相对靠谱的结论,进而得到有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