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纲五常”没有错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
五常:温良恭俭让;五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这是三纲五常,其实也没错,只是在良知不光明的情况下它就错了。《道德经》里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义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也说:如果你讲礼,就是你讲礼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朋友有信、长幼有序、这其实已经丧失了忠义,祸乱的罪魁祸首。就是大家都觉得被约束,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遵守这些?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要追求自由?追求像国外那样的,就是觉得被约束,其实是因为良知不光明,所以觉得被约束。良知光明,一点都不约束。
二、“孝”是一个人的根
人之有道也,就是如果一个人活在“道”里面;饱食暖衣逸居,吃饱了穿暖了,“逸居”说明生活很安逸,这是一种好像小康生活的生活状态,这个时候没有教养,而无教,则近于禽兽,那就跟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就像鸡狗吃饱了,也有地方住,他没有教养就和养了鸡和狗没什么区别,这是孟子说的,所以他说这种情况就必须要教育,所以教育就很重要啊。
所以他说圣人有忧之,这里指的是大舜,所以圣人就开始担忧了,就觉得这样不行,老百姓必须要教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奴隶、一种奴役、是一种奴性的教育,其实根本不是。使契为司徒,这个地方就跟王阳明说的一样的,就让契担当教育部的部长,教以人伦。王阳明说“敬敷五教”,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我们说五伦也没问题: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没错的。孔子说一个孝顺的人他一定不会犯上,他也一定不会谋反,他也一定不会弑君,就是说一个犯上的人通常也不孝顺,一个谋反弑君的人他也不孝顺,所以孔子说“孝”是一个人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