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靠“一荤一素”安然度过1960年》
【夜花晨拾(33)】
作者:曲润琏
时间:2022.01.04
姜芷的父亲(简称姜父),1941年于胶东蓬瀛县昆西乡唐家村第一次结婚时,年仅19虚岁;妻子王氏18虚岁。两人育有三男两女,姜芷排行第三,上有两位哥哥,下有一弟一妹。姜芷22虚岁时,53虚岁的母亲病逝;次年,姜父续娶,于是姜芷有了一位继母。姜芷42虚岁时,继母病逝,后来姜父又娶了第三位妻子,相伴六七年,第三位妻子也衰老离世。这时姜父已年近八十,没有再娶。
姜父一生,留下了不少聪慧清正的故事。
姜父小时候,跟爸爸学会了读书认字、加减乘除。成年后不安分,不满足于固守唐家村里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四处闯荡,学了不少手艺。比如学会了做粉条的技术,且精通会计。新中国成立后,姜父当过唐家村的会计;村子里成立粉房(做粉条的集体作坊),姜父又成了业务骨干兼粉房会计。讲账目,姜父把各种款项整理得井井有条,日清月结,毫无差错,可谓模板;论技术,姜父是做粉条的行家,直到改革开放后公家的粉房解散后,他还四处奔忙,常有十里八村的人聘请他去传授制粉条的手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专家。
姜父原则性很强,清正廉洁。可以说,他当会计那些年,自己家里“一点光也没沾上”;他的很多劳动和付出,是纯粹义务性的,工分不多挣,工资津贴更是为零。负责粉房工作那些年,半根粉条也不往家里拿;工友想私分点粉条,他也坚决不做假账。后来自己的孩子到公家粉房学习做粉条技术,姜父也一视同仁,铁面无私。
唐家村多数人姓唐,很多村民歧视外姓人,视搬进村来不久的姜家为“外来户”,颇多排挤。比如村子里出壮丁,唐姓人多能幸免,姜父却只能被迫去前线;比如家里的地明明不多,却被定为“下中农”;比如在那特殊年代里,别的孩子能够成为红之卫兵,自家的孩子只能靠边站。最大的打击是,姜芷的大哥,作为农家子弟,1967年前后明明考上了青岛一所大学,却硬被村里拦着不给开证明,于是已经迈进大学的那只脚,被生生拉扯了回来,大哥继续在村里当农民,心底留下了一生挥之不去的剧痛。
在这种情况下,姜父能够带着一家人平安迎来改革开放,是不容易的。比如1960年前后,他们是怎么熬过来呢?全靠姜父的智慧,用“一荤一素”救命。
“一荤”是指河里的鱼。唐家村并不靠河,比较大的河在村东十里处。但姜父年轻时就学会了用网捕鱼,这在村里是罕见的。他家中有网,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去河里捕鱼,往往有收获,最多时一中午甚至能够收获十几斤小杂鱼。捕的鱼虾,带回家供全家果腹,能够节省一点口粮。姜芷记得,自己小小年纪,刚能够拿得动鱼篓子,就不得不常随父亲捕鱼;有一年夏天,七月里有二十二个中午在捕鱼,又热又累,苦不堪言。
“一素”是指木槿。姜父利用房前较大的空间,栽木槿为栅栏,有百十棵。木槿的叶和花都可食用。姜芷记得,不足10岁的自己,那几年春夏天天要采摘木槿的叶或花,一摘就是几个小时,累得直想哭。每天摘下来的木槿叶子或花,跟院里的各种蔬菜一起,很快进了家人肚子充饥。
就是靠着这“一荤一素”,靠着姜父的智慧和勤劳,全家人熬过了最困难的岁月。1980年代之后,家里的日子终于越过越好啦!
时间的车轮进入了二十一世纪。2004年5月25日,农历四月初七,83虚岁的姜父溘然长逝;此时,姜家三男两女及再下一代,已经有十几人通过考学等方式实现了“农转非”,职业为教师者多达8位,俨然已成书香门第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