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歌词。“中国心“是由什么构成的?我想,华夏文化的熏陶、祖祖辈辈的教诲是必不可少的。这其中,就有那些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在每一个家庭口口相传的”老规矩“。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笑不露齿,语不高声“……相信我们从小都被父母这样嘱咐过。如果哪个孩子能做到了这些,周围人就会交口称赞:”这孩子懂规矩“”这孩子家教好。“前段时间央视推出的海采话题”您的家风是什么?“引起很多观众的热议。”家风“不就是”老规矩“的集合吗?
《诫子书》、《弟子规》、《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度。千百年来,在发桌旁、在庭院里、在书房中、在田间地头上,一代代的中国父母谆谆地讲授着一条条”老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这一条条”老规矩“,像无形的戒尺一样鞭策着我们,让我们懂得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对待别人;懂得谦虚礼让,吃苦耐劳;懂得持中守正,把握分寸……一条条的”老规距“背后,其实是为人处事的信条,做事做事的守则,理想人格的教化。一条条的”老规矩“背后,蕴含着中国人对于理想人格的最高期许:“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日月如梭,世事变幻,如今,我们已经迈进了21世纪的门槛,”新北京,新奥运”的口号是如此响亮。那么,是不是也需要“新北京,新规距”呢?“老规矩”是不是已经成了过时的老皇历,该扔进垃圾桶了呢?如今,“老规矩”又被网友贴到了网上。点开时尚的智能手机,在热门的微博、微信上看到这些耳熟能详的老规矩,真是颇有戏剧效果。吃着汉堡、喝着可乐、拿着iphong长大的我们,是不是还能恭敬地坐在饭桌旁,聆听爸爸妈妈苦口婆心的教导呢?
我想,“老规矩”就像舌尖上的东来顺、全聚德一样,只要口味不变,精神不变,适当地与时俱进也是应有之义。全聚德可以用电炉来制作烤鸭,味道依旧鲜美,效率大幅提高;东来顺可以用电磁炉来涮锅,时才依旧新鲜,操作更加方便。“老规矩"也是如此。”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仍然未变,但”老规矩“的条条框框可以适当变通:”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当然,闲来无事发个微信也可以,更要记得常回家看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地铁里随意躺卧、高声喧哗、引人侧目的”豪放女“要注意了;”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现在虽然不必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节能环保、绿色出行、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是的,在国际化大潮汹涌而来的“地球村”时代,我们“洋装穿在身”,但我们不能丢弃一颗中国心。“老规矩”已经伴随着长城的风、卢沟桥的月、颐和园的朝阳、紫禁城的落日进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如果斩断这些“老规矩”,我们将在国际化的浪潮中无所适从,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以现代人眼光,重新认识“老规矩”,做一名谦虚有礼、乐观自信、诚信勤勉的“现代君子”,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