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请教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指能够侍奉父母,但是像狗和马也都能侍奉人,如果少了尊敬,又怎么能分辨这两者呢?
子夏也来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做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就是可以算孝了吗?这还不算,一定要脸色保持和悦。
“敢”想
在第一段里面,讲道是不仅是要侍奉父母,还要懂得怎么去尊敬父母,就好像曾参孝顺父亲,除了养体,让父亲吃饱喝足,还要奉养父亲的心意,让父亲的愿望可以实现,那才是孝顺。
在第二段里面呢,讲的是孝顺来源于内在的情感。你爱护父母亲,看到父母亲的时候,自然就会觉得很愉快,会孝顺,会觉得很愉悦感到生命有一种安静的力量。千万不要说父母亲,要我们帮他忙做些事情,我们就推三阻四,给父母脸色看,那是非常不孝顺的。
在儒家思想里面,各种外在的表现,一定要建立在内心的情感上,也就是以内心的情感作为基础,外在的表现就自然而然非常理想,外在的规范只是一个恰当的形式,如果内心没有情感的话,恐怕都是勉强,都是委屈,很难持久,也很难做好。
包括你帮别人忙,别人还不领情,可能就是因为你说错话或者脸色不好,以至于别人觉得你很勉强,那何苦呢?那想清楚之后就开开心心的做,不管怎么样都是要做的,为什么不开心呢?既然要做,为什么不想的透彻呢?想的透彻,由内而发,由真诚产生力量,这就是儒家的思想。
所以这两段在说怎样是孝顺,一个是要尊敬,一个需要由内而发,有真正的情感,保持好的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