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下丛莎有露光

最近,每天早上在中国之声的新闻纵横节目里收听一集《先生》

范仲淹在名篇《严先生祠堂记》中曾这样抒怀: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惟先生以节高之。动星象,归江湖,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什么意思?说的是东汉时期有一个叫严光的人,和光武帝刘秀是发小儿,刘秀得天下后邀他出来为官,严光坚辞不受,归隐富春山。后人非常敬仰这种视富贵如浮云的气节,除了范仲淹的这篇《严先生祠堂记》,明代大学者徐渭在《严先生祠》诗中亦曾写道:“碧水映何深,高踪那可寻,不知天子贵,自识故人心。山霭消春雪,江风洒暮林,如闻流水引,谁听伯牙琴。”

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情怀,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在市场强势奔袭的时代,先生们还需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

以吾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以悲悯的心情过乐观的生活,个人不管以空间,还是以时间来说,如露亦如电,都是狭小短暂的,但是文化是永恒的。

《先生》第二季以叶嘉莹开篇,继而潘际銮、巫漪丽、阮仪三......他们以德性滋养风气,他们的成就与修为如星辰大海,浩瀚明亮,却又如此质朴沉静。

有关节目音视频及文字稿缉录于此(蓝色字体部分为相应链接):

2017年  《先生》第二季

叶嘉莹: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叶嘉莹,192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执教于台湾大学,并赴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讲学。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首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作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2016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其实诗歌是有生命的,那个生命到现在也是活的,所以诗歌里边不仅有一种感发的生命,而且是生生不已的,是一可以生二,二可以生三的。”

叶嘉莹

叶嘉莹&央广网链接


潘际銮:骑自行车的“90后”院士  

潘际銮,焊接工程专家,1927年出生于江西瑞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4月出任南昌大学校长。现任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等职。他身上有太多重量级的第一,他是全国第一条高铁的铁轨焊接顾问,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核电站的焊接顾问,曾成功研制居国际领先水平的爬行式弧焊机器人,科研成果价值高达千亿,“我这一辈子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中国的第一个焊接专业是我创立的;第二件事,我创建了南昌大学;第三件事,我在几十年里,为中国工业经济做了很多工作。”

当年有人甚至笑话潘际銮的夫人李世豫:“你男朋友是焊洋铁壶还是修自行车的?”

“一根钢轨,钢厂只能生产100米长,两万两千公里的高铁全部都是一点点焊起来的,焊了八十几万个头,一个接一个,这个技术是我们自己的。连欧洲也做不出来,日本也做不出来,美国是想学我们的技术。”

潘际銮&央广网链接


巫漪丽:一生只守一架琴     

巫漪丽,1931年生于上海,中国第一代钢琴家。曾师从意大利著名音乐家梅百器,与钢琴家吴乐懿、傅聪等同门学艺。1954年,担任北京中央乐团第一任钢琴独奏家,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钢琴部分的首创及首演者,“我一辈子想着跟音乐作伴儿,我们这些人就是老知识分子,不求闻名于诸侯。”

巫漪丽:“反正我的生活跟人家不同。”

记者:“有什么不同?”

巫漪丽:“独行侠。”

记者:“一个人在租住的房子里你会感觉到孤独吗?”

巫漪丽:“弹钢琴就不孤独了。”

听闻前夫病逝的消息,她把自己关进录音棚里,又弹起《梁祝》,不用曲谱,一气呵成。弹到哭坟,她似乎把全身的力气都集中在指尖,让悲伤在琴键上四溅;转到化蝶,她柔情似水,像是告别,又似倾诉。巫漪丽的几位知心朋友在录音棚外默默倾听:这是不可复制的《梁祝》,也是她在弹奏自己的一生。于她而言,所谓幸福,是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只愿守一架琴。

巫漪丽

巫漪丽&央广网链接


阮仪三:古城保护 能按住一个是一个 

阮仪三,83岁,江苏苏州人。现任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保护的主要倡议者,首批“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有五个镇的保护规划出自阮仪三之手,曾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法国文化部“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该骂的就要骂,骂就是用比较激烈语言让他晓得痛,同时,其他看骂的人,他也觉得骂到点子上也痛快,也能受到教育,你假如用比较平婉的语气,他还不觉得这是问题呢。”

阮仪三

阮仪三&央广网链接


戴逸:《清史稿》拟明年问世,共100册   

戴逸,历史学家,中国清史学界领军人物。1926年生于江苏常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解放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至今。戴逸一生钻研清史,出版了《中国近代史稿》、《明清史》、《清通鉴》、《清代人物传稿》等30多部著作。2002年,我国清史编纂工程正式启动,戴逸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2013年获得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一生修史,青丝成银发,回顾人生,戴逸说自己只是看书、教书、写书,没有做什么别的,殊不知笔尖起落,才正是书生报国。

戴逸

戴逸&央广网链接


2016年  《先生》第一季

乐黛云:采撷东西,和而不同  

乐黛云,苗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拓荒者。1987年,出版的《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基础,1988年出版的《比较文学原理》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经典教科书。她还率先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建立起中国大陆第一个比较文学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文学总会有一些相通的地方,这是无可置疑的。可是我们在做文学的时候,必须要看到它的不同,因为如果不了解差别,完全变成一样的,不会再有很多的不同颜色的东西,文化就很难再发展了,就是中国古代所讲的和而不同。”

乐黛云&中国之声链接


许渊冲:诗千首,恰少年  

许渊冲,翻译家。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上世纪40年代开始涉足文学翻译,师从钱钟书,出版著作150余种。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并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在翻译界有“英法翻译唯一人”之称。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亚洲翻译家。

“译诗不是为了使诗人流传后世,而是使人能分享诗人美的感情。”

许渊冲&中国之声链接


王小谟:人生没有不可能   

王小谟,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雷达工程专家,“中国预警机之父”。先后主持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等世界先进雷达。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实现跨越式、系列化发展,并迈向国际先进水平。2013年1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虽然最后从事了科学研究,但京剧这一爱好却伴随了王小谟的一生。甚至在他腿部粉碎性骨折又查出淋巴癌的时候,他都要拉起二胡,美美地唱上一段。王小谟说,人生有低谷,但心情从来没有低谷。

王小谟&中国之声链接


聂石樵:三寸笔,耦而耕  

聂石樵,1949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著名学者王国维亲传弟子刘盼遂,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曾任中国诗经学会顾问、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等职。研究范围囊括从先秦到晚清、几乎全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且在每一个领域皆成就斐然,先后撰写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代文学史》等,著作达四五百万字,主张“以史证诗”,探索出一套重史料、重考证、富有特色的文学史编撰方法。

“不动感情的不能写,拿不准的更不能写。”

“一个问题你得坐得住,不要到处去跑。有的老师讲,“我游遍了五大洲”,怎么做学问?怎么看书?对不对。我们这行要读书啊对不对?还有一个要书多,书好比水,教师好比鱼,水多大,鱼就能游多宽。第三个就是淡泊名利,我就干我的事业,再有一个简单的做学问的过程,别去乱弄。”

聂石樵&中国之声链接


◆吴孟超:肝胆两相照,不老柳叶刀  

吴孟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理论,在国内率先突破肝叶手术禁区,成为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2005年,吴孟超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1760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

60年来,心无旁骛,坚定站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积以跬步,终成千里。

吴孟超&中国之声链接


郑敏:哲学在左,诗在右    

郑敏,唯一健在的九叶派诗人。1920年生于北京,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后又转入哲学系,期间受老师冯至先生影响开始诗歌创作。1948年赴美留学,攻读英美文学硕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从教。1981年,诗集《九叶集》出版,郑敏因此与穆旦、王辛笛等九人并称为九叶诗派,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独树一帜。

“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生命,在这就是了,我可以自己站在这个角度,我今天觉得这个恐怕不太对,那个恐怕是更对,而且我还有机会跟人交流,这已经是很幸福了。”

郑敏&中国之声链接


方汉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  

方汉奇,新闻史学家。1926年生于北京,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从事新闻史教学研究超过60年。所著《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等成为国内新闻学院最权威的新闻史学教科书。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学问不是你一个人都能做完的,让年轻人接着做。我作为这个学科的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者,我就站好我自己这班岗。”

方汉奇&中国之声链接


李道增:一生的剧场    

李道增,1930年出生于上海,清末重臣李鸿章后裔。师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之后留校任教,曾任清华建筑学院第一任院长,199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中国剧院设计和研究领域,他堪称开山第一人,北京天桥剧场、中国儿童剧场等均为其代表作;长达150万字的巨著《西方戏剧剧场史》,成为国内首部跨戏剧与建筑两个学科的学术专著。

他一生坚持,建筑师得像裁缝一样,讲究“量体裁衣”,神居于形:建得起、用不起。电费、空调费等都很多。演员在舞台上翻了几个跟头都没有到台中央。有很多建筑师他不甘于做服务工作,好像是你必须听我的,这就颠倒过来了。

李道增&中国之声链接


(第二季更新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03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725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473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46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48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91评论 1 28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5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700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856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6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87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30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3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9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18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74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26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