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许多日常的事情变了样,据此也引发了诸多思考。思考本身而言,谈不上对错。思考可以让观念展现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以及更多的选择性,我本人也有颇多感悟,也在思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否存在更多选择和理解。既然是思考,就不宜发表观点,因为如何思考,思考的结果是什么,可能不成熟,但却是每个人的自由。只做思想碰撞,不做观点争论,这是独立思考的精神所在。
但是,时下一种观点的蔓延使我必须旗帜鲜明的表示反对,那就是,将教育线上化。
2月初,教育部本着“停课不停学”的原则,中小学开始实施云课堂教学,让老师成为主播,把讲台换成了主播台,造成几乎全平台的宕机和卡顿,云课堂以及直播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数不胜数,瞬间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之一。
技术的问题先不论,本来这就是疫情期间的一个临时手段,一个折中策略,说白了,是不得已而为之。
然而,借着这次疫情某些迫不得已举措,带节奏的跳出来了。听听这些观点:“线上教育成为下一个风口”“线上教育将彻底改变教育格局”“未来国人将会形成线上接受教育的习惯”……
放屁!
教育是什么?就算只理解字面意思,教育也分为教书和育人两个部分。孔子弟子三千,成名者七十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带领学生游历诸国,增长见闻,体验民情。一路上受过冻,挨过饿,碰到过强盗,也接受过接济。虽官拜多国相位,仍不失本色。向农夫学习,商人学习,甚至与两小儿辩日,向孩子学习。颜回子路等,在与老师以及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不仅学问日益加深,更加受到老师的人格,道德水平的影响,方才成为大贤。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育人从来都是十分复杂和艰难的过程,既需要师者心向光明,道德高尚,又需要专业过硬,乐于分享,还需要师者能够表里如一的把胸中锦绣潜移默化的一代代传承给学者。虽然我们现在常说,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少,人都是在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但在校园里,每个人都耳濡目染的感受了最基本的道德启蒙和社会规则。见到老师要叫老师好,这是尊师;考试不能作弊,这是诚实;学校的花草不能随意采摘,这是爱护公物;升旗仪式上要敬礼,这是家国情怀;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喜欢了一个女孩,第一次为朋友大打出手,第一次拿到100分的考卷,第一次家长被叫到学校。发生在学校里所有的这些点滴,都是价值观的形成,从一颗小苗成长为一个大树的养分。而这些,恰恰也是当我们长大能够被终身铭记的东西。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历来,老师第一的功能是传道,而传道的精神,大多不是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的。那可能是当你做错事的时候,老师看着你的那个眼神;罚你留堂的时候默默地陪伴;课间时候不经意的观点表达以及联欢会上帮你排练的那个节目。长大以后,我们想起学校生活,总会爱着一些老师,当然,也会恨一些老师。但无论如何,那些老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有着喜怒哀乐,带着情绪的人。或许他们没有改变你,可是你永远不会忘记有他们的那些日子。
这些鼓吹线上教育的人显然是误解了教育的意义,把教育单纯的理解成了升学率。如果把“教”和“育”割裂开来,只从单方面的,短期提升较快的分数成绩或者应试能力来概括教育,那不是教育的进步,而是倒退。如今的一切都要数据化,连人的喜好,甚至情感也要数据化。但教育并非一个或数个数据逻辑可以解决的事情。人的一生中,偶然发生的事件太多,极微小的事件针对不同个体,可能造成天差地别的影响。况且,就教育中的教学而言,虽然可以有指标,教学当然也有教学大纲,我们可以用数据或者数据结果来总结和归纳。育人呢?有指标吗,能说一个科学家、宇航员就比一个农夫或厨师更加成功吗?更像个人吗?升学率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水平就真的提高了吗?
说什么线上教育,特别是幼年和少年教育,将会成为主流的人,请不要再大放厥词了。最多不过,也就是线上教学而已,能把线上教学做好,把升学率拉起来,也仅仅是教育的一小步而已。这次疫情给了一些机会,让线上教学数次登上了热搜,众多搞线上培训或课程的CEO们顿时摇身一变成了教育家,以商业的角度对教育指指点点,挥斥方遒。没错,我国是线上教学的先行者,没有其他国家经验可借鉴,预测线上教学约有4000亿的规模。对此,我想提醒的是,对于应试课程的教学而言,最核心的不是网络能力或是经营营销能力,而是师资。仅以升学率而言,一个猜题命中率高的名师胜过一切,胜过一千个甚至一万个老师。最终,这个行业会变成寡头垄断的行业,犹如淘宝或京东,掌握师资的机构会变成寡头。云直播或云课堂如果无限下沉,理论上所有的孩子可以只听某几位老师的课程。2019年,全国倒闭了1.2万家培训机构。今年,想借着疫情和线上来造势。问题是,这块蛋糕,各位搞的这么大,吃得到吗?
我一个在大学当老师的朋友告诉我,现在我们看书学习,并不是要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或是洞察事物的角度,而只是想得到答案。总说我国的教育落后美日,从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但许多技能包括运算能力,记忆能力等,我国的学生远超美日。为什么会落后,这句话也许能带来一些启示,线上教学让我们更多的获取了很多答案,却更加忽略了陪伴、接触,感知以及思考的意义。忽略了身教大于言传的育人真谛。每个人的一生,总会受到很多人的影响。在孩提和少年时代,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父母和老师,而他们要真实地存在于孩子们的世界中,才能影响和引领这些孩子。如果完全的线上教学,甚至线上教育成为了常态,我们只能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看到开着滤镜,一片柔光,字正腔圆却又在千里之外的某几位老师,离谱的是,所有的适龄孩子看到的都是这几位老师,原本的咫尺变成了天涯,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去感受灵魂的力量。升学率上去了,又有什么用?即便一个孩子因此取得了优异的分数,之后考上优异的大学,毕业后获得了优异的工作。但这些,并不足以使我们度过此生。
疫情之后,赶紧恢复原样。好好享受校园生活,到学校去淘气,去课堂上打瞌睡,开小差,抄作业,扯女同学的头发又或者偷偷写情书,不要让自己美好的学生记忆中只剩一块屏幕。至于那些要颠覆教育的所谓专家们,好好干你们的事,知道你们的生意也很难做,但还是要有公德,不要拿教育开玩笑。